藏戏的剧目有哪些?表演藏戏是伴奏的乐器是什么?京剧趣谈和藏戏在写作上有哪些共同点?

藏戏的剧目有哪些?表演藏戏是伴奏的乐器是什么?



1、藏戏的剧目有哪些?表演藏戏是伴奏的乐器是什么?

1.《文成公主》(汉妃尼妃); 2.《囊萨雯波》(囊萨姑娘); 3.《诺桑王子》; 4.《赤美滚登》; 5.《卓娃桑姆》; 6.《苏吉尼玛》; 7.《顿月顿珠》; 8.《白玛文巴》; 9.《云乘王子》; 10.《日琼巴》; 11.《德巴登巴》; 12.《索白旺曲》; 13.《敬巴钦布》。 乐器:鼓、鑔、钹。

京剧趣谈和藏戏在写作上有哪些共同点?



2、京剧趣谈和藏戏在写作上有哪些共同点?

1、共同点: 都是对中国戏曲文化的颂扬;两篇文章都有很强的趣味性;都阐述了其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

2、不同点:

1、《藏戏》这篇课本,是1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民俗散文;《京剧趣谈》的体裁为散文体裁中的漫谈或杂谈。2者也是对不同戏种的诠释。

2、《藏戏》这篇课文主要为我们介绍了藏戏的来历以及藏戏的3个特点。《京剧趣谈》介绍了我国京剧艺术中的“马鞭”和“亮相”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 《京剧趣谈》是1篇略读课文。本课介绍了我国京剧艺术中的“马鞭”和“亮相”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作者用通俗幽默的语言将这些奥秘娓娓道来,不仅介绍了关于京剧的知识,也流露了作者对于京剧的喜爱和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同时,这篇课文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藏戏》这篇课文主要为我们介绍了藏戏的来历以及藏戏的3个特点。是为了让孩子们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这篇课文虽然是1篇阅读课文,是以介绍民风民俗为主题的单元中的其中1篇,是1篇民俗散文,语言丰富多彩、生动传神,颇具文学色彩。因为本文在语言上的这1特点,而且,藏戏对我们师生而言是1种很“新”的文章,所以我在教法上将它上成了精读课文,我想这样的“略读”文章“精度化”,也是值得的。

我知道的藏戏有哪几种?? 题目



3、我知道的藏戏有哪几种?? 题目

藏戏种类繁多,但主流的是蓝面具藏戏。 剧 目    藏戏的传统剧目不少,但在

2、3百年的创作、演出实践中,有的被氏芹淘汰了,有的经过再创作再提炼,保散猛留了下来。现在,藏戏的主要剧目有8个:《文成公文和尼泊尔公文》、《朗萨唯蚌》、《苏歼掘毕吉尼玛》、《卓娃桑姆》、《诺桑法王》、《白马文巴》、《顿月顿珠》、《赤美滚丹》。当然,还有其他1些剧目,不过这8个戏是大多数剧团都演出过的,公认保留的剧目而已。 面具 白色面具   白色面具表示人物性格纯洁、善良、温和,无害人之心,意味老者长寿, 白色面具少者无理。    对比:京剧中的白色脸谱表示人物性格奸诈多疑,代表人物为曹操。    黄色面具    黄色面具表示容光焕发、功德广大、知识渊博,系活佛、仙翁所戴。    对比:京剧中黄色脸谱代表人物性格猛烈,代表人物典韦。     蓝色面具    蓝色面具表示正义、勇敢,为勇士相。    对比:京剧中蓝色脸谱表示人物性格刚直,桀傲不驯。代表人物为窦尔敦。     绿色面具    绿色面具象征贤良智慧;美貌端庄,属于度母或空行女化身的女子。(绿色面具代表着王妃,绿色代表柔顺。)    对比:京剧中的绿色脸谱代表人物性格勇猛,莽撞。多用来表现绿林好汉。     红色面具    红色面具象征权力、正义,表示足智多谋、智勇双全。凡扮演国王、大臣者均戴红色面具。有时藏戏里宗教跳神中1些男性呈忿怒状也常用红色。    对比:京剧中的红色脸谱象征着忠义。代表人物为关羽。     黑色面具    黑色面具表示凶恶,为凶怒相。    对比:在京剧中,黑色脸谱代表着公正,铁面无私。代表人物为包拯。     半白半黑    半白半黑面具表示嘴甜心毒,两面3刀,专门挑拨离间者。

藏戏有哪些戏?



4、藏戏有哪些戏?

演出1般分为3个部分,第1部分为“顿”,主要是开场表演祭神歌舞;第2部分为“雄”,主要表演正戏传奇;第3部分称为“扎西”,意为祝福迎祥。藏戏的传统剧目相传有“十3大本”,经常上演的是,即《文成公主》《诺桑法王》《朗萨雯蚌》《卓娃桑姆》《苏吉尼玛》《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等“8大藏戏”,此外还有《日琼娃》《云乘王子》《敬巴钦保》《德巴登巴》《绥白旺曲》等,各剧多含有佛教内容。藏戏的服装从头到尾只有1套,演员不化妆,主要是戴面具表演。藏戏有白面具戏、蓝面具戏之分。蓝面具戏在流传过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觉木隆藏戏、迥巴藏戏、香巴藏戏、江嘎尔藏戏4大流派。

藏戏有哪些历史变化?



5、藏戏有哪些历史变化?

藏族早期民间歌舞百戏中就已开始出现带有戏剧色彩的艺术形式。1些藏史资料对此也曾有记载。如《西藏王统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松赞干布在颁发《十善法典》时举行的庆祝会上,“令戴面具,歌舞跳跃,或饰嫠牛,或狮或虎,鼓舞曼舞,依次献技。奏大天鼓,弹奏琵琶,还击饶钹,管弦诸乐……如意美妙,十6少女,装饰巧丽,持诸鲜花,酣歌曼舞,尽情欢娱……驰马竞赛……至上法鼓,竭力密敲……”;在桑吉嘉措的藏医著作《亚色》中对民间歌舞的形式也有记载;“在桑耶寺落成典礼上,臣民们进行‘卓’、‘鲁’、‘谐’等文艺活动。‘卓’是戴面具的鼓舞;‘鲁’是只唱不舞;‘谐’是即唱又舞。” 当时的演员全是僧人,表演时有时配上诵经为伴唱,这就形成了哑剧性的跳神颂佛祈愿的新形式。这种表演形式在乃东县哈鲁岗村至今仍然可以看到。那里还保留着“阿卓”这种古老的大型鼓舞队组织,其领舞师的面具与早期藏戏的白山羊皮面具大致1样,戴面具者的名称也同样叫作“阿若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