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学常识有哪些?事业编考试考公共基础知识题型是什么

历史文学常识有哪些?



1、历史文学常识有哪些?

1.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杜甫《偶题》 2.1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唐.贾岛《戏赠友人》 3.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1失后难摹——宋.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勒思2僧》 4.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金.王若虚《论诗诗》 5.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清.黄遵宪《杂感》 6.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金.元好问《论诗3十首》 7.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宋.戴复古《论诗十绝》 8.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清.张问陶《论诗十2绝句》 9.春江秋月冬冰雪,不听陈言只听天——宋.杨万里《读张文潜诗》 10.莫将死句入诗中,此诀传来自放翁——清.袁枚《仿元遗山论诗》1. 第1位女诗人是。

事业编考试考公共基础知识题型是什么



2、事业编考试考公共基础知识题型是什么

《公共基础知识》包括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客观性试题为单选题和多选题、判断题,主观性试题为案例分析题、公文改错、论述题。考试满分100分,其中客观试题分60%,主观试题分40%。 (2)题型介绍 1,单项选择题。 例: 唯物主义1元论和唯心主义1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B) A.意识的本质问题 B.世界的本原问题 C.事物发展的动力问题 D.世界能否认识的问题

2、多项选择题。 例:法律规范效力的终止包括以下情况(ABCD)。 A.因与新颁的宪法相抵触而失效 B.因法律规范本身规定的停止生效日期到期而终止 C.因新法的颁施行而失效 D.因发而特别决定而失效

3、判断题。 例:按照我国法律规定,“父债子还”。

文学常识有哪些?



3、文学常识有哪些?

1、第1位女诗人是:许穆夫人

2、第1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第1部词典是:《尔雅》

4、第1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5、第1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6、第1部文选:《昭明文选》

7、第1部字典:《说文解字》

8、第1部神话集:《山海经》

9、第1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1

0、 第1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11.、第1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1

2、第1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

3、第1部断代史:《汉书》 1

4、第1部兵书:《孙子兵法》 1

5、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 司马相如 1

6、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乐府3绝 1

7、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 1

8、2拍:《。

历史文学常识有哪些?



4、历史文学常识有哪些?

中国历史文学常识集锦 (1) 【科举职官】〖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1名称为"解元"、〖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1名称为"会元"、〖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1名称为"状元",第2名为"榜眼",第3名为"探花" 【4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5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8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6子全书】《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扬子法言》、《文中子中说》 【汉字6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书法9势】落笔、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竹林7贤】嵇康、刘伶、阮籍、山。

文学常识有哪些?



5、文学常识有哪些?

文学常识顾名思义就是指关于文学方面的1些常识。 文学常识的范围 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 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 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 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

4史的内容是什么呢?



6、4史的内容是什么呢?

4史的内容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通过学习4史,8个人的价值追求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结合在1起,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每1个中华儿女都要学习中国历史,明理、导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学习4史的意义 懂得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从而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中国共产党,永远跟党走,了解新中国的发展历程,增强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了解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了解社会主义发展史,增强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凝聚起全国人民建设社会。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