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易风水在养生养老中有哪些优势和特色,养老养生度假旅游开发有哪些模式?

道易风水在养生养老中有哪些优势和特色



1、道易风水在养生养老中有哪些优势和特色

养老养生度假旅游开发有哪些模式?



2、养老养生度假旅游开发有哪些模式?

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总结,根据不同的发展重点和发展理念,对于养老养生度假旅游开发主要形成以下模式:  

1、健康管理模式  健康管理模式以专业的健康维护计划,实现了“健康保障”和“健康管理”的完美结合。将健康管理模式引入到养生度假旅游开发之中,在1些景区或旅游地,开发者可以没有自己的医疗机构,但可以利用网络给游客带来贴心的服务。帮助游客完成寻名医、挂号及病后康复等1系列整体健康管理,即“IT+健康+旅游”的新模式。以网络平台、会员制的组织形式,对游客的生活起居等1系列生活方式做出合理安排,并根据需要提供营养餐的配送、健康检查、运动健身等系列活动,从而使游客身体上获得健康维护和健康促进。养生旅游目的地都可采纳这1类开发模式,它的开展可与保险公司、旅行社、医疗机构等进行合作,具体操作包括与健康保险打包合作提供体检、整体健康管理等,从而使旅游对人的身心带来影响,提供更理想的旅游项目。  

2、医疗旅游模式  医疗旅游是通过把优质的医疗服务与养生康复休闲相结合的1种全新的养生旅游开发模式,它需要1定的医疗条件和医疗技术作为支撑,同时作为1种旅游养生方式,除了需要配备1定数量和较高水平的医疗人员外,还需要具有医疗专业知识技能的导游服务,为外地甚至外国游客提供交通食宿、医疗检查和观光旅游等1条龙服务。目前泰国、印度、韩国等国家提供的这种医疗旅游1条龙服务正令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趋之若鹜,也给这些国家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现阶段,提供医疗旅游服务的机构主要为1些私人医院,1些旅游地能为游客提供牙科治疗和整形手术治疗,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改变,必将出现越来越多的医疗旅游服务机构。  

3、健身俱乐部模式  以会员形式或出售消费卡的形式,依托主打旅游资源和产品,把1系列的养生休闲旅游活动,特别是健身旅游项目包装组合起来形成1个整体的开发模式。这种开发模式可以某1旅游目的地为基地,结合自助游模式,通过旅游项目的灵活组合和包装的方式,延伸至周边景区(点),从而扩大健身休闲活动的地域空间,并形成吸引力较强的多样化旅游产品。例如,组织开展自行车赛、攀岩、野营、徒步旅行等养生休闲运动旅游活动,还可策划以老年人为对象的饮食和运动相结合的预防生活习惯病旅游项目、以女性为对象的瘦身减肥项目、以小孩为对象的健康夏令营等。  养老养生度假旅游开发案例:西双版纳拜兰水城养老养生社区。

什么样的养老养生机构,适合老人去,还不乱花钱?



3、什么样的养老养生机构,适合老人去,还不乱花钱?

都会选择去成都的智汇堂,如果你正好在这边更好,也不清楚你在哪个城市主要,哈哈。这家是很有名的1家养老养生的,2016年专门成立了“智汇堂专家顾问团”,由多位医药行业的教授及专家组成,为中老年人提供专业养老养生疾病预防知识,以及在医疗就医,科学用药等方面提供专家指导和建议,而且携手著名巴蜀明星媛凤老师及其团队致力公益,从内心关爱老年群体,成功举办多次公益活动。

4季养生常识



4、4季养生常识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等。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简言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之意。4时养生,也即指4季养生,是指顺应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通过调养护理的方法,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关于养生之道与健康长寿的关系,早在2千多年前就已成书的《黄帝内经》中已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书中还根据4季不同的气候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养生细则,为4时养生理论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后世医家又继承和发展了4时养生的理论,使之在促进人们健康长寿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而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4时养生作为中医传统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对于调整人的心态,延缓人的衰老,提高人的寿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1)4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4时与人体健康关系非常密切,祖国医学理论在预防保健方面特别强调气象因素的重要性,如《黄帝内经》中记载的“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就是在治病时首先应明确1年的天气变化情况,在预防保健中必须充分考虑气象因素和季节、节气的变化,以顺应自然规律,达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目的。 (2)4时养生的内涵 中医养生学是数千年来历代医家经验的结晶。从所涉及的内容和方法来看,可谓资料丰富、记载翔实、效用确切、简便易行。随着“回归自然”的热潮,中医养生学方法的“整体、自然”特性将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医学关于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是极其丰富的,而其中重要的核心内容之1即是——顺时养生。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4时而适寒暑。”“顺4时而适寒暑”,这是中医养生学里的1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也可以说是长寿的法宝。 4时养生,就是指按照1年4季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进行调养,从而达到养生和延年益寿的目的。4季春、夏、秋、冬,4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1年中阴阳消长形成的。冬至阳生,由春到夏是阳长阴消的过程,所以有春之温,夏之热;夏至阴生,由秋至冬是阴长阳消的过程,所以有秋之凉,冬之寒。人类作为自然界的1部分,不能脱离客观自然条件而生存,而是要顺应4时的变化以调摄人体,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气血充盛、经络通达、情志舒畅的养生保健目的。

1、天人相应的养生观 中国哲学“天人相应”、“天人合1”的思想对中医学的理论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1理论也提示人们要在生产、生活中处处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如此才能安然生息。而对于人类生存最为相关的莫过于自然界日、月、星辰以及4季的变化了。 日月变化 古人早就发现,日升则阳气盛,日落则阳气衰,故而古人日出而作,日没而息。月圆时,人的气血流畅,肌肤致密,外邪不易侵入;月缺时体内气血流行较慢,肌肤疏松,外邪易乘虚而入。若月缺时遇到急风暴雨,则人较易生病。 4季更替 1年4时气候的更迭、阴阳寒热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人的生命活动。欲得安康,必须对自然界周期性的4季变化作出相应的调节。正如《素问·4气调神大论》所言:“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根据4时气候的特点,人们总结出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的5脏调养法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经验,对于4季养生有着重要意义。

2、形神合1的养生观 形与神的统1,是尽享天年的关键。神寓于形,形统于神。神伤则形伤,神亡则形亡,此所谓“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精神衰败,必显于形,如两目无神、面色无华、4肢乏力、纳食不佳、形体瘦削等。由于人体精神是由心神来主宰的,志、意、魂、魄皆归心神统辖,故有“心神乃形之大主”之说。因此,调养心神也就成为调摄形体的关键。所以,中医养生学强调清静养神,因为“心静可以固元气,百病不生,百岁可活”(《遵生8笺》)。 精、气、神被称为人体“3宝”,3者是不可分离的,它的盛衰直接体现人的生长、发育,以至衰老的状态。精,是生命之源,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各种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气乃精之所化,精为气之本。神,是指精神意识状态而言,是神志和生命活动之外观。有精则有神,神是5脏6腑、先后天精气与人体最高主宰活动的具体表现。它是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脏腑精、气、血、津液活动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寿亲养老新书》曾对精、气、神3者关系进行了概括:“主身者神,养气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所以说,神的充沛需要有精和气这样的物质基础,精、气的充盈或匮乏可直接影响到神的作用。鉴于此,善养生者必须保养精气,达到精气神的协调统1。

3、动态平衡的养生观 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在动态中进行,并通过调节达到“以平为期”。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阴阳、气血的动态平衡。 阴阳平衡 人体阴阳平衡是健康长寿、养生疾病的前提。阴阳有着彼此消长、相互转化的关系,2者相互对立又相互制约。只有机体阴阳达到动态的平衡,人体才能保持健康稳定的状态。例如,夏天阳盛气炎,易出现热迫汗出,耗伤气阴,此时可服用养阴清凉药膳,如绿豆汤、荷叶粥、西瓜羹等,以保持体内的阴阳平衡。中药对人体的治疗也是本着阴阳平衡的原则,热病用寒药,寒病用热法,从而达到机体的阴阳平衡,使疾病不生。 气血平衡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可生血、行血,血可载气、裹气,2者如影随形,同行同止。若气血平衡失调,则会出现气血不生、不行等病理变化,从而引起脏腑、经络功能失调而发病。因此,保持气血的正常化生和流通,是维系健康的必要条件,调理气血也就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 (3)4季养生的原则 祖国医学在4季养生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方法颇多。究其基本原则,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顺应自然 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的指导下,养生学认为,人体的1切生命活动都必须顺应4时阴阳消长、转化的客观规律。 在1年4季中,春夏属阳,秋冬属阴。自然节气也随着气候的变迁而发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因此,人在春夏之时,要顺其自然保养阳气,秋冬之时,亦应保养阴气,故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这就要求人们凡精神活动、起居作息、饮食5味等都要根据4时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节。在作息时间上,也要顺应4时的变化,做到“起居有常”,春夏“夜卧早起”,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在饮食5味上,摄取更要有规律,过饥、过饱或饮食偏嗜均能伤害脏腑,影响身体健康,蔬菜瓜果的食用亦有1定的季节性。

2、形神共养 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用。故养神既可以保,保形亦可以摄神,2者相互支持,密不可分。因此,养生防病必须形神共养,以维持形与神的统1。 所谓“养形”,主要指脏腑、气血津液、肢体、5官9窍等形体的摄养,“形乃神之宅”,故只有形体完备,才能有正常精神的产生。养形的具体内容非常广泛,凡调饮食、节劳逸、慎起居、避寒暑等摄生方法,以及体育锻炼、气功等健身运动,大都属于养形的重要内容。 所谓“养神”,主要是安定情志、调摄精神。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情志变化是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正常情况下,“神”是机体对外界各种刺激因素的“应答性反应”。它不仅体现了生命过程中正常的心理活动,而且可以增强体质、抵抗疾病、益寿延年,但如果情志波动过于剧烈或持续过久,超过了生理的调节范畴,则会伤及5脏,影响人体的气血阴阳,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所以,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精神摄养,要求人们思想上安定清静,心境坦然,不暴发喜怒,不贪欲妄想,不为私念而耗神伤正,尽量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志波动,以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这样,则人体的气机和调,血脉流畅,正气充沛,形体康健,抗病能力均强,就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3、动静结合 中医养生学认为“气血极欲动,精神极欲静”,既倡导“养身莫善于动”,又认为“养静为摄生之首务”(《老老恒言》)。因此,只有动静结合,才能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动,包括劳动和运动两方面。中医学历来重视“动”在养生学中的重要意义,认为“人若劳于形,百病不能成”(《保生铭》),“1身动则1身强”(《4存编》)。并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具有民族特色的健身运动法。诸如“5禽戏”、“8段锦”、“太极拳”、“易筋经”等。坚持这些健身运动,可以畅气机、通气血、利关节,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现代医学也已经证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使机体充满活力,从而延缓各器官的衰老。 静,又称“清静”,包括精神上的清静和形体活动的相对安静状态,是与“动”相对而言,在中医养生学上亦占有重要地位。气功中的静功1般没有肢体的运动,它通过1定的体态姿式,特定的呼吸方法及特定的意念活动,在 “静”的状态下,进行内部的自我锻炼和调节,从而达到对机体“调整”、“修复”和“建设”的目的,静功在气功锻炼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史百家医录》中指出:“能察动静作息之机,自无过与不及之衍”。即指“动”和“静”都要适度,太过或不及都会影响人体的健康,导致疾病的发生。如《黄帝内经》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因此,勤运动,要注意适度;勤用脑,要思而不怠。动而不至大疲,静而不至过逸。总之,动和静是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要养生防病、益寿延年,就必须心体互用,劳逸结合,动静并施,不可偏废。 总之,人们必须“顺时养生”,去适应自然;同时,又要利用自然,为我所用。只有这样,才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和养老、养生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有哪些?



5、和养老、养生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有哪些?

国家承认的保健养生资格证书有养生保健师,营养保健师,健康管理师,经络调理师,公共营养师。

1、养生保健师是利用中医体质养生理论和传统养生保健技术,对个体或群体的体质情况进行分析、评估、调理、指导,通过综合性、针对性的调养措施,制定出不同体质类型人群的个性化养生方案,实现阴阳平衡协调,以促进健康、延长寿命的专业养生保健技术人员。

2、营养保健师是运用营养学和保健食品学,食品卫生学以及医学的相关知识对各类人群的营养给予指导、疾病予以营养防治并向大众传播营养食品与食品卫生安全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

3、健康管理师是从事个体和群体从营养和心理两方面健康的检测、分析、评估以及健康咨询、指导和危险因素干预等工作的专业人员。主要从事的工作内容包括:采集和管理个人或群体的健康信息;评估个人或群体的健康和疾病危险性。

4、经络调理师运用中医经络技术,通过刺激人体经络、穴位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提高脏腑功能,调整、改善各种慢性病及“亚健康”状态的专业人员。

5、公共营养师主要从事营养咨询、营养指导、营养知识宣教等营养顾问工作和根据不同人群和年龄,进行营养食谱编制指导工作,属于职业技能型人才。

4季养生常识



6、4季养生常识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等。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简言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之意。4时养生,也即指4季养生,是指顺应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通过调养护理的方法,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关于养生之道与健康长寿的关系,早在2千多年前就已成书的《黄帝内经》中已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书中还根据4季不同的气候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养生细则,为4时养生理论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后世医家又继承和发展了4时养生的理论,使之在促进人们健康长寿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而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4时养生作为中医传统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对于调整人的心态,延缓人的衰老,提高人的寿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1)4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4时与人体健康关系非常密切,祖国医学理论在预防保健方面特别强调气象因素的重要性,如《黄帝内经》中记载的“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就是在治病时首先应明确1年的天气变化情况,在预防保健中必须充分考虑气象因素和季节、节气的变化,以顺应自然规律,达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目的。 (2)4时养生的内涵 中医养生学是数千年来历代医家经验的结晶。从所涉及的内容和方法来看,可谓资料丰富、记载翔实、效用确切、简便易行。随着“回归自然”的热潮,中医养生学方法的“整体、自然”特性将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医学关于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是极其丰富的,而其中重要的核心内容之1即是——顺时养生。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4时而适寒暑。”“顺4时而适寒暑”,这是中医养生学里的1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也可以说是长寿的法宝。 4时养生,就是指按照1年4季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进行调养,从而达到养生和延年益寿的目的。4季春、夏、秋、冬,4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1年中阴阳消长形成的。冬至阳生,由春到夏是阳长阴消的过程,所以有春之温,夏之热;夏至阴生,由秋至冬是阴长阳消的过程,所以有秋之凉,冬之寒。人类作为自然界的1部分,不能脱离客观自然条件而生存,而是要顺应4时的变化以调摄人体,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气血充盛、经络通达、情志舒畅的养生保健目的。

1、天人相应的养生观 中国哲学“天人相应”、“天人合1”的思想对中医学的理论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1理论也提示人们要在生产、生活中处处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如此才能安然生息。而对于人类生存最为相关的莫过于自然界日、月、星辰以及4季的变化了。 日月变化 古人早就发现,日升则阳气盛,日落则阳气衰,故而古人日出而作,日没而息。月圆时,人的气血流畅,肌肤致密,外邪不易侵入;月缺时体内气血流行较慢,肌肤疏松,外邪易乘虚而入。若月缺时遇到急风暴雨,则人较易生病。 4季更替 1年4时气候的更迭、阴阳寒热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人的生命活动。欲得安康,必须对自然界周期性的4季变化作出相应的调节。正如《素问·4气调神大论》所言:“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根据4时气候的特点,人们总结出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的5脏调养法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经验,对于4季养生有着重要意义。

2、形神合1的养生观 形与神的统1,是尽享天年的关键。神寓于形,形统于神。神伤则形伤,神亡则形亡,此所谓“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精神衰败,必显于形,如两目无神、面色无华、4肢乏力、纳食不佳、形体瘦削等。由于人体精神是由心神来主宰的,志、意、魂、魄皆归心神统辖,故有“心神乃形之大主”之说。因此,调养心神也就成为调摄形体的关键。所以,中医养生学强调清静养神,因为“心静可以固元气,百病不生,百岁可活”(《遵生8笺》)。 精、气、神被称为人体“3宝”,3者是不可分离的,它的盛衰直接体现人的生长、发育,以至衰老的状态。精,是生命之源,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各种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气乃精之所化,精为气之本。神,是指精神意识状态而言,是神志和生命活动之外观。有精则有神,神是5脏6腑、先后天精气与人体最高主宰活动的具体表现。它是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脏腑精、气、血、津液活动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寿亲养老新书》曾对精、气、神3者关系进行了概括:“主身者神,养气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所以说,神的充沛需要有精和气这样的物质基础,精、气的充盈或匮乏可直接影响到神的作用。鉴于此,善养生者必须保养精气,达到精气神的协调统1。

3、动态平衡的养生观 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在动态中进行,并通过调节达到“以平为期”。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阴阳、气血的动态平衡。 阴阳平衡 人体阴阳平衡是健康长寿、养生疾病的前提。阴阳有着彼此消长、相互转化的关系,2者相互对立又相互制约。只有机体阴阳达到动态的平衡,人体才能保持健康稳定的状态。例如,夏天阳盛气炎,易出现热迫汗出,耗伤气阴,此时可服用养阴清凉药膳,如绿豆汤、荷叶粥、西瓜羹等,以保持体内的阴阳平衡。中药对人体的治疗也是本着阴阳平衡的原则,热病用寒药,寒病用热法,从而达到机体的阴阳平衡,使疾病不生。 气血平衡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可生血、行血,血可载气、裹气,2者如影随形,同行同止。若气血平衡失调,则会出现气血不生、不行等病理变化,从而引起脏腑、经络功能失调而发病。因此,保持气血的正常化生和流通,是维系健康的必要条件,调理气血也就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 (3)4季养生的原则 祖国医学在4季养生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方法颇多。究其基本原则,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顺应自然 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的指导下,养生学认为,人体的1切生命活动都必须顺应4时阴阳消长、转化的客观规律。 在1年4季中,春夏属阳,秋冬属阴。自然节气也随着气候的变迁而发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因此,人在春夏之时,要顺其自然保养阳气,秋冬之时,亦应保养阴气,故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这就要求人们凡精神活动、起居作息、饮食5味等都要根据4时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节。在作息时间上,也要顺应4时的变化,做到“起居有常”,春夏“夜卧早起”,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在饮食5味上,摄取更要有规律,过饥、过饱或饮食偏嗜均能伤害脏腑,影响身体健康,蔬菜瓜果的食用亦有1定的季节性。

2、形神共养 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用。故养神既可以保,保形亦可以摄神,2者相互支持,密不可分。因此,养生防病必须形神共养,以维持形与神的统1。 所谓“养形”,主要指脏腑、气血津液、肢体、5官9窍等形体的摄养,“形乃神之宅”,故只有形体完备,才能有正常精神的产生。养形的具体内容非常广泛,凡调饮食、节劳逸、慎起居、避寒暑等摄生方法,以及体育锻炼、气功等健身运动,大都属于养形的重要内容。 所谓“养神”,主要是安定情志、调摄精神。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情志变化是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正常情况下,“神”是机体对外界各种刺激因素的“应答性反应”。它不仅体现了生命过程中正常的心理活动,而且可以增强体质、抵抗疾病、益寿延年,但如果情志波动过于剧烈或持续过久,超过了生理的调节范畴,则会伤及5脏,影响人体的气血阴阳,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所以,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精神摄养,要求人们思想上安定清静,心境坦然,不暴发喜怒,不贪欲妄想,不为私念而耗神伤正,尽量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志波动,以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这样,则人体的气机和调,血脉流畅,正气充沛,形体康健,抗病能力均强,就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3、动静结合 中医养生学认为“气血极欲动,精神极欲静”,既倡导“养身莫善于动”,又认为“养静为摄生之首务”(《老老恒言》)。因此,只有动静结合,才能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动,包括劳动和运动两方面。中医学历来重视“动”在养生学中的重要意义,认为“人若劳于形,百病不能成”(《保生铭》),“1身动则1身强”(《4存编》)。并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具有民族特色的健身运动法。诸如“5禽戏”、“8段锦”、“太极拳”、“易筋经”等。坚持这些健身运动,可以畅气机、通气血、利关节,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现代医学也已经证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使机体充满活力,从而延缓各器官的衰老。 静,又称“清静”,包括精神上的清静和形体活动的相对安静状态,是与“动”相对而言,在中医养生学上亦占有重要地位。气功中的静功1般没有肢体的运动,它通过1定的体态姿式,特定的呼吸方法及特定的意念活动,在 “静”的状态下,进行内部的自我锻炼和调节,从而达到对机体“调整”、“修复”和“建设”的目的,静功在气功锻炼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史百家医录》中指出:“能察动静作息之机,自无过与不及之衍”。即指“动”和“静”都要适度,太过或不及都会影响人体的健康,导致疾病的发生。如《黄帝内经》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因此,勤运动,要注意适度;勤用脑,要思而不怠。动而不至大疲,静而不至过逸。总之,动和静是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要养生防病、益寿延年,就必须心体互用,劳逸结合,动静并施,不可偏废。 总之,人们必须“顺时养生”,去适应自然;同时,又要利用自然,为我所用。只有这样,才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