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向中学生推荐一本书,及其理由,中学生应该了解那些国学知识?
1、5 向中学生推荐1本书,及其理由
《布魯克林有棵樹》《我們仨》《文化苦旅》《中國人應知的文學常識》【插圖本】《群山回唱》《小艾,爸爸特別想你特別地想你!》1969~1972《相約星期2》《人1生要讀的經典》《青春之歌》【全2冊】《你不可不知的人性》《你要去相信,沒有到不了的明天》《意志力是訓練出來的》《別爲小事抓狂:青春篇》 《時間都去哪兒了——爸媽老去的那1刻我才明白》《讓你的青春不迷茫——寫給青少年的心靈成長導航》《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青少版】《國學常識全知道》《3D打印:從想像到現實》《激發無限潛能》《青少年正能量系列》《這個問題有點冷——課堂上學不到的冷門知識大集合》《在絕望中尋找希望》《就是讓你記得住——史上最高效的222個記憶法》《做個性格好習慣好學習好的女孩》《做個性格好習慣好學習好的男孩》《管好自己就能飛》《和煩惱說再見》《做個最受歡迎的中學生》《意林——致青春,憶夢錦年》《哈佛EQ情商課——獻給的青少年12堂勵志課》《青少年保持陽光心態的150個細節》《博贊速讀術》《北大清華狀元最有效的100條學習捷徑》《班主任推薦的經典美文3感動卷、心靈雞湯 課外名著》《有趣得讓人睡不著的數學》《不腦殘科學》《你不可不知的50個未來大預言》《啊哈,機靈1動》《貪玩的人類》《學生安全防護1本通》《物種起源》。
2、中学生应该了解那些国学知识?
很多,说白了。就是从炎黄2帝到清末明初的政治 经济 地理 文化。上到上古神话,古代科学。下到诗词歌赋地理常识都要了解。 看在我是历史课代表的份上给个最佳吧。
3、如何提高中学生人文素养?
推荐参考: (1)以活动为载体,搭建传播传统文化的平台 通过实践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积淀。1是要求学生对有关的传统文化进行调查摸底,写出调查报告,分析现状,展望未来。这样的调查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2是组织学生过各种传统节日。如春节时,要求学生了解“年”的来由及各地过年的不同风俗习惯,记录每户人家有特色的春联等;清明时,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端午时,组织学生包粽子;中秋节时,举办诗歌朗诵会,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重阳节时,去登高秋游等。3是定期组织相关的实践活动,如读书会、辩论会、诗会、参观走访、听国学讲座等。4是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文化之旅,游览名胜古迹,亲身感受与体验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最后撰写考察报告。 (2)开设传统文化大课堂,加强基本人文知识训练 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利用学校的大课堂开设传统文学讲座,内容包括诗词曲赋鉴赏、儒家经典赏析,中国古文化、中华传统美德、中国民风民俗研究等。同时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训练,如书法、国画、作文、诵读、文学鉴赏、人物评传、文学常识等,将情感熏陶和审美情趣培养结合起来,将人格培养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3)把语文训练和人文素质教育和谐统1起来,将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 汉语是最富有诗意的语言,简单的几个字不仅表达了丰富的内涵,还可以营造优美的意境。如国画,在寥寥几笔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它们可以创造出悠远的意境。中国的语言文字也是如此,“小桥流水人家”由3个简单的名词组合成了江南的绝美景色:流水潺潺、青石板、白墙黑瓦、吴侬软语、莺飞燕舞。所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之美,并让他们感悟其中的意境,是教师的职责。与学生交流是1种启发学生想象的好方法,能使他们融入意境之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把传统文化融入生活中,如秋风起了,“无锡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星期5了,“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星期6了,“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痛快时,“晴空1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忧愁时,“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次第,怎1个愁字了得”;浪费时,劝解“1粥1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念物力维艰”;豪放时,“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有了这些传统文化的积淀,还怕作文不出彩吗?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不是难事,教师要让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学生就能纠正在阅读写作过程中背离传统文化的倾向,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求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医学书或常识性,化学之类的好书,越多越好,暑假好充实1下自己,谢谢............
只推荐1本中医书,包含大量国学知识,可以让你真正了解中医的原理和开药的方法:《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5、中学生必知的国学常识,到家提倡怎样的哲学思想?
1 儒家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部分。古人的政治观、人生价值观、思维方法、日常行为等各个层面,都深深地打上了儒家文化的烙印。十3经儒家经典的集大成总集,在宋代最后确立。具体指《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穀梁传》、《春秋公羊传》、《孝经》、《论语》、《孟子》、《尔雅》。清代阮元主持刊刻的《十3经注疏》,被认为是标准的十3经文本。5经形成于先秦时期的5部重要文化典籍,因曾经过孔子等儒家学者整理和加工,融入了不少儒家思想,因此自汉以来1直被尊奉为经典。“5经”具体所指,西汉为《诗经》、《尚书》、《周易》、《仪礼》、《春秋》,后世1般改《仪礼》为《礼记》,改《春秋》为《左传》。4书“4书”的名称始于宋代,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了解儒家思想最简明的读本。因朱熹作注,撰成《4书章句集注》1书,后世奉为科举取士的教科书。“4书”是古代读书人的知识基础。《大学》“4书”之1,原为《礼记》中的1篇。“大学”原指王公贵族子弟十5岁以后求学的学校。“大”,指大人,即成年人。“学”,指学校。据说,早期的贵族子弟8岁入“小学”,到十5岁以后,可入“大学”,主要学习如何成为圣人、如何治国。《大学》的核心内容为“3纲领”和“8条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3纲领”,是学习的目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称为“8条目”,是实现“3纲领”的路径与步骤。《中庸》“4书”之1,原为《礼记》中的1篇。《中庸》的作者据传是子思(孔子之孙)。《中庸》以“中庸”、“诚”为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其中还提出了与学习有关的理论,如“尊德性,道问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重要思想。《论语》孔子及弟子研习学问、探讨人生、研究社会等的记录,全书共20篇,采用语录体写作。该书语言朴实,所讲道理浅近,但又集中反映了孔子的基本思想。它是历代读书人的基本教材。其影响已远及世界各国,如在美国,20世纪50年代就将《论语》列入世界十大名著的名单;有关图书馆根据译本之多、流传之广论定《论语》为世界上仅次于《圣经》的典籍。后世最重要的注本除朱熹的《4书章句集注》外,还有清刘宝楠的《论语正义》。《孟子》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成,全书7篇。此书所说的“仁”、“义”,源于孔子,但有所发展;所说的“性善论”,对宋代以后的思想影响很大;所强调的“浩然之气”,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此书有东汉赵岐的《孟子注》和朱熹的《4书章句集注》。宋代被列入“4书”。明朱元璋对其中的“民贵君轻”及反对暴政等观点极为不满,令删去这类段落而有《孟子节文》,降低了此书的思想价值。《周易》儒家“5经”之1,汉代以来被尊为群经之首。包括经、传两部分,前者称为《周易古经》,后者称为《易传》。此书以6十4卦的符号形式和阴、阳思想概括宇宙万物,解释人事各种现象,包含有很丰富的哲学思想,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尚书》我国最古老的1部历史文献,录载了自尧、舜至秦穆公时候的1些档案文献,据传曾经过孔子编定,汉代列入“5经”。《尚书》保存记录了夏、商、周3代的部分思想资料,首创中华大1统的思想,提出了人本思想、德治思想,这些对后世有重要影响。3礼《周礼》、《仪礼》和《礼记》的合称。《周礼》是记载周代官制、军制、田制、税制、礼制等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典籍。《仪礼》是记载早期朝觐聘问、冠婚丧祭以及揖让周旋等礼节仪式的典籍。《礼记》是秦汉以前儒家各种礼仪著作选集,其中的《大学》与《中庸》两篇后被取出与《论语》和《孟子》合编为“4书”,另有《学记》、《乐记》分别是中国古代教育理论、音乐理论的重要篇章。春秋3传《春秋》是“5经”之1,是孔子对鲁国的国史进行整理、加工而编成的,记事非常精约,又包含有很深的意旨,此即“微言大义”或“春秋笔法”。后来出现了3种发挥、解释和补充的书,即《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穀梁传》,合称为“春秋3传”,此3书同时列入“十3经”。其中《公羊传》和《穀梁传》主要就《春秋》的文字推阐其“微言大义”;《左传》则属于史书,详于记事,补充了《春秋》所不载或不详载的史实。玄学魏晋时期兴盛的哲学思想。玄学主要围绕《老子》、《庄子》和《周易》3书展开讨论,探讨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等抽象的哲学问题。魏晋重要的玄学家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其中,王弼是最有才情、最能代表玄学风范的哲学家。宋明理学宋、明两代形成和兴盛的哲学思想。宋明理学最主要的两大派别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前者代表人物由北宋程颢、程颐兄弟开创,南宋朱熹集大成,重视《大学》中的“格物致知”的思想,思想较为精密;后者代表人物为南宋陆9渊和明代王守仁,基本观点是“心即理”,思想较为简要,对明代中后期的个性解放思潮有1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