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怎么学习,国考公务员行测常识部分应该怎么备考?
1、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怎么学习
1、从头到尾的完整复习。 在之前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建议考生用平时的时间把常识部分所有科目的内容翻阅一遍,看完一遍并做相应的专项练习题,不要求过多,在冲刺阶段挑选一些典型有代表的题目来做,以保证题目原创性高,每个部分20-30道题即可,真正达到对所复习内容的巩固和理解的目的。 其次,真题及模拟训练。之前考生应该做了不少模拟题,这时考生应掌握做题的时间和感觉,更重要的是,通过做题掌握考查的重难点。这时反复做真题,在做真题的时候检验自己的复习效果。同时配套做模拟题巩固提高。通过广泛的做题,锻炼自己的做题节奏及摸清真题的出题规律,将自己的知识薄弱点一一击破。 最后,临考试很近了的时候,再把资料重新翻阅一遍,温故而知新。另外,再把之前做过的真题和模拟题拿出来看看,看作对的题为巩固知识点,看做错的题从而总结积累。 考生切忌焦虑、浮躁,要沉得住气,再次看书,可以参考相关辅导资料多重视一些重难点及考试的预测点。总之,在此阶段要调整好心态,不放弃看书,一直坚持到底。
2、巧取分数的备考方法。 常识判断部分因为知识的庞杂,所以对具体内容还要掌握正确的备考复习方法,这样在复习时事半功倍。 多关注国情社情。所谓国情社情除了指中国的地理、历史、国家性质等内容外,还有国家的大政方针、主要政策,考生应将复习的重点放在这一部分。比如党的十八大报告内容、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央一号文件等。 掌握各学科整体脉络。常识判断考查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法律、历史等多个方面,知识点繁多,考生在做这部分的复习时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建议考生在复习时对各学科的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提纲挈领的复习可更好的抓住各学科的精髓,不至于因小失大。 如经济部分:宏观经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分配政策、消费政策等,如人文历史: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等)、世界史。人文文学: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世界文学。 有舍有得。行测考试题目相对较多,答题时间相对较短,而常识判断部分考查内容涵盖广泛,考生在答题时千万要掌握好答题速度,对于没有复习到的地方,要有所舍弃,将答题的珍贵时间用在更有把握的题目上。
3、沉着冷静的备考心态。 考生在备考时,要相信自己通过长时间的系统复习,知识水平肯定会有所进步,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也会越来越熟练,备考心态要调整好,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相信自己就是最棒的,在考试中一定能够考出理想的成绩。 相信成功。成功总是令人欣喜,收获好成绩无疑是最大的成功。成功不会突如其来,从天而降;而是脚踏实地,不断进取,大的成功,从来都是由以往小的成功铺就而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每一天的收获,可以为最后的胜利奠定基础。自信是唤醒成功的动机,可以赋予自己冷静的头脑和积极的自我暗示。相信成功,让成功眷顾自己。
2、国考公务员行测常识部分应该怎么备考?
第一阶段:熟悉考情(建议用时一周)了解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常识判断的出题情况及发展趋势,从行测常识试题的演变中找到变化和特点,把握备考方向。公务员真题是许多专家精心编纂的,每道题都经过深思熟虑、反复论证,才最终出现在考生面前。因此,真题是公考复习的必备材料,可以购买华图版的国考真题试卷,每道题都是进过严格审核,专业撰写答案解析的。但是绝不能把真题简单地当成“题”做,而应该把它当成攻克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教材”反复研究。即使已经做过近5年的国家公务员常识真题,也要再重新认真“做”一遍,仔细琢磨每一道“题”。重新做题的目的不止是要研究每一道题,还要对题进行分门别类,研究模块的题量分布、难易区别、模块特色,也要对近5年试卷的题目特点做对比,观察国考的整体变化和趋势,为复习找准方向。最重要的是要看到自己的薄弱点和知识盲区,统计每个模块的错误率并分析问题所在,进而科学合理的全面复习提供方向。 第二阶段:重点备考(建议用时2—3周)通过大量的做题、练习、分析、总结,将练过的每个知识点彻底学明白,从每一道常识判断的真题出发,从每个选项出发做好积累,去把握、记忆知识点。本阶段建议结合自身答题特点,合理安排每天的复习计划,由第一个阶段总结的常考知识,要有系统的进行常识学习积累。同时,每天晚上做总结非常关键,对当日的错题进行分析总结,归纳知识点,从而认识到解题技巧的不足。对每个题目都应该仔细思考,不懂的地方查找资料,当日事当日毕,不留任何疑问,只有这样,以后刷题才能更有针对性。本阶段的基础知识过完后就需要大量的练习题了,毕竟常识要做到见多识广。 第三阶段:查缺补漏阶段(建议用时1周)此阶段必须做到两件事:第一、回归旧题,翻看错题。第二、夯实基础,牢记答题思路,掌握考试知识点。。
3、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的复习误区,经验总结。
常识判断是公考行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许多考生在复习过程中比较“头疼”的模块。【华图教研中心】公务员考试辅导专家冯国亮老师最近一直在讲授公考常识判断模块。在授课过程中,冯国亮老师发现很多同学陷入了复习的误区,有必要加以适当引导。特撰写此文,希望对大家复习备考常识判断有所帮助。 误区一:知识点太散,无从下手 很多同学一看到常识判断涉及的知识领域十分庞杂,就产生了听天由命的感觉,准备完全靠自己以前的积累去准备公考,而放弃集中复习。这种想法是不适当的。 根据对常识判断2000-2009年的十年真题比较分析,我们知道,它虽然涉及到了法律、政治、经济、管理、历史、自然、科技等七大知识领域,但是题目主要集中在法律、人文(历史+自然,又偏重于历史,历史中又偏重于中国古代史)、政治和科技上。而2010年国考行测大纲中也明确指出:“常识判断测查的内容……侧重考查应试者的法律知识运用能力。”因此在精力的分配上当然以这四门为主,其中因为法律类的考试更为成熟(如司法考试、法律硕士联考、法律自考等),所以加强对法律常识的复习是稳健地获得常识判断分数的重要途径之一。 事实上,对法律、历史和政治的复习貌似复杂,但都有自己完整的体系和特点。以中国古代史的复习为例,出题者通常比较青睐秦汉、隋唐、明清这几个时期的历史,因为强盛而统一,其封建文明是中国封建史上最有代表性的。另外,先秦和宋朝的历史也不可忽视。因为先秦时期的大思想家孔子和其他诸子百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学术的繁荣,在这个历史阶段中,中国从分散逐步走向统一。而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之一,因此亦为出题者所青睐。在掌握中国所经历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为三大阶段后,以其内在相继更替的王朝为“经”度,以每个王朝相对应的思想、政治、宗教、经济、文化、艺术、民族、外交和杰出人物等为“纬”度,就能划出历史复习的重点。当同学们像填表一样,把学到的历史知识点填进每个对应的空格,历史常识的掌握就会相当的系统、全面和准确了。政治方面,主要体现出了和当年的时事热点问题相结合的特点。因此在复习的时候只要牢牢把握住这个特点,全取政治常识的分数并非难事。 误区二:涵盖面太广,花时间不值 很多非法律专业的同学认为,法律常识题目细小,涉及面很广,于是产生了浪费时间在法律上不值的感觉。通过对真题的分析,我们看到,在经历了200
7、2008年常识判断全考法律常识之后,2009年国考常识判断回归了多元化的模式,法律常识仅有7道题目的数量,不到1/3。与2009年大纲要求相比,题目数量与其所说的“侧重考查应试者的法律知识运用能力”相距甚远。对今年常识判断的题目,我们认为,命题人在坚持多元化的基础上,将适当提高法律常识的数量。因此适当增加法律常识复习的时间和精力,是值得的。 对法律常识的复习还能运用于申论中。以2009年申论真题为例,材料1和9涉及到了土地法律制度;材料2中涉及到自主知识产权的问题,著作权、商标权和专利权的问题;材料5和6中对此亦有涉及。因此,适当运用法律的观点回答题目不仅角度新颖,而且符合公务员职业的特点和要求——不仅要用政治和经济的视角观察社会问题,更要运用法律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 另外,通过对常识判断十年真题的比较,我们能够得出一个结论:法律常识最集中的考点一直分布在行政法、宪法、民(商)法和刑法(依照题目数量降序排列)。因此在复习这部分内容时,需要把精力更多的投入到上述几大部门法中去。 误区三:法律常识太难,耗精力太多 一些同学看到我们给大家提供的常识判断材料比较厚,内容比较多,专业性比较强,就产生了畏惧心理。尤其是非法律专业的同学,看到材料中以法律知识为主时,更是产生了巨大的疑虑——我从来没学习过法律,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我能复习得了这么多的法律内容吗?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疑虑和畏惧,关键是应试者忽略了这部分考试题目的特点。它考查的只是最基本的常识。所谓常识,就是普通的知识,一般的知识,能够为普通大众所掌握的知识。公考应试者自身的学历和素质相对较高,因此行测中的常识判断比普通常识的难度只是略高一点而已,完全不可能达到专业级层次。以2009年常识判断为例,从第19题到25题,题目涉及的范围覆盖了法理、宪法(含选举法和立法法)、行政法、民法、刑法几大部门法,但其难度不仅不能和司法考试同日而语,甚至同法律自考、法律硕士联考题目相比,其难度也相距甚远。 200
7、200
8、2009三年的法律常识题目同以往相比,难度略有提升,但难度空间增长有限。所以非法律专业的同学应当树立坚定信念,坚信只要通过一定时间的系统自学,特别是在经验丰富的老师的辅导下,梳理出法律常识的脉络,寻找到迅速掌握法律常识的捷径,肯定能够达到应试要求。
4、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的复习误区,经验总结。
常识判断是公考行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许多考生在复习过程中比较“头疼”的模块。【华图教研中心】公务员考试辅导专家冯国亮老师最近一直在讲授公考常识判断模块。在授课过程中,冯国亮老师发现很多同学陷入了复习的误区,有必要加以适当引导。特撰写此文,希望对大家复习备考常识判断有所帮助。 误区一:知识点太散,无从下手 很多同学一看到常识判断涉及的知识领域十分庞杂,就产生了听天由命的感觉,准备完全靠自己以前的积累去准备公考,而放弃集中复习。这种想法是不适当的。 根据对常识判断2000-2009年的十年真题比较分析,我们知道,它虽然涉及到了法律、政治、经济、管理、历史、自然、科技等七大知识领域,但是题目主要集中在法律、人文(历史+自然,又偏重于历史,历史中又偏重于中国古代史)、政治和科技上。而2010年国考行测大纲中也明确指出:“常识判断测查的内容……侧重考查应试者的法律知识运用能力。”因此在精力的分配上当然以这四门为主,其中因为法律类的考试更为成熟(如司法考试、法律硕士联考、法律自考等),所以加强对法律常识的复习是稳健地获得常识判断分数的重要途径之一。 事实上,对法律、历史和政治的复习貌似复杂,但都有自己完整的体系和特点。以中国古代史的复习为例,出题者通常比较青睐秦汉、隋唐、明清这几个时期的历史,因为强盛而统一,其封建文明是中国封建史上最有代表性的。另外,先秦和宋朝的历史也不可忽视。因为先秦时期的大思想家孔子和其他诸子百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学术的繁荣,在这个历史阶段中,中国从分散逐步走向统一。而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之一,因此亦为出题者所青睐。在掌握中国所经历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为三大阶段后,以其内在相继更替的王朝为“经”度,以每个王朝相对应的思想、政治、宗教、经济、文化、艺术、民族、外交和杰出人物等为“纬”度,就能划出历史复习的重点。当同学们像填表一样,把学到的历史知识点填进每个对应的空格,历史常识的掌握就会相当的系统、全面和准确了。政治方面,主要体现出了和当年的时事热点问题相结合的特点。因此在复习的时候只要牢牢把握住这个特点,全取政治常识的分数并非难事。 误区二:涵盖面太广,花时间不值 很多非法律专业的同学认为,法律常识题目细小,涉及面很广,于是产生了浪费时间在法律上不值的感觉。通过对真题的分析,我们看到,在经历了200
7、2008年常识判断全考法律常识之后,2009年国考常识判断回归了多元化的模式,法律常识仅有7道题目的数量,不到1/3。与2009年大纲要求相比,题目数量与其所说的“侧重考查应试者的法律知识运用能力”相距甚远。对今年常识判断的题目,我们认为,命题人在坚持多元化的基础上,将适当提高法律常识的数量。因此适当增加法律常识复习的时间和精力,是值得的。 对法律常识的复习还能运用于申论中。以2009年申论真题为例,材料1和9涉及到了土地法律制度;材料2中涉及到自主知识产权的问题,著作权、商标权和专利权的问题;材料5和6中对此亦有涉及。因此,适当运用法律的观点回答题目不仅角度新颖,而且符合公务员职业的特点和要求——不仅要用政治和经济的视角观察社会问题,更要运用法律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 另外,通过对常识判断十年真题的比较,我们能够得出一个结论:法律常识最集中的考点一直分布在行政法、宪法、民(商)法和刑法(依照题目数量降序排列)。因此在复习这部分内容时,需要把精力更多的投入到上述几大部门法中去。 误区三:法律常识太难,耗精力太多 一些同学看到我们给大家提供的常识判断材料比较厚,内容比较多,专业性比较强,就产生了畏惧心理。尤其是非法律专业的同学,看到材料中以法律知识为主时,更是产生了巨大的疑虑——我从来没学习过法律,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我能复习得了这么多的法律内容吗?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疑虑和畏惧,关键是应试者忽略了这部分考试题目的特点。它考查的只是最基本的常识。所谓常识,就是普通的知识,一般的知识,能够为普通大众所掌握的知识。公考应试者自身的学历和素质相对较高,因此行测中的常识判断比普通常识的难度只是略高一点而已,完全不可能达到专业级层次。以2009年常识判断为例,从第19题到25题,题目涉及的范围覆盖了法理、宪法(含选举法和立法法)、行政法、民法、刑法几大部门法,但其难度不仅不能和司法考试同日而语,甚至同法律自考、法律硕士联考题目相比,其难度也相距甚远。 200
7、200
8、2009三年的法律常识题目同以往相比,难度略有提升,但难度空间增长有限。所以非法律专业的同学应当树立坚定信念,坚信只要通过一定时间的系统自学,特别是在经验丰富的老师的辅导下,梳理出法律常识的脉络,寻找到迅速掌握法律常识的捷径,肯定能够达到应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