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圈贴的对联有哪些?知识写进对联贴门上”的村庄
1、羊圈贴的对联有哪些?
羊圈贴的对联有:上联:林高草茂羊儿壮。下联:山青水秀5谷丰。横批:6畜兴旺。5谷丰登,向阳门第福春常在。3羊开泰,积善人家年年有余。 对联的基本知识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1字1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5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的特点: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对应位置词性相同。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对的位置上。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2、知识写进对联贴门上”的村庄
“把尊重知识写进对联贴门上”的村庄 编者按: 这个村子,有些普通,在1湾偏僻的柳河畔繁衍生息。 这个村子,又有些不同,这些不同,围绕着知识组成1些数字:300多户人家,共走出160多位大中专生,7位博士、6位硕士,每年有1两个孩子考上大学…… 这个远近闻名的“状元村”,就是坐落在颍泉区闻集镇的大钱营村。它小到不要1个小时就能绕村1圈,可它又大到包罗崇文重教的悠久历史和孝老爱亲、邻里和谐的故事,共同演绎着属于这个村子的家风家训,影响着1方水土的社会风气。 这些,足以吸引我们走进这个村庄,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倾听那些家风家训的故事,寻找可能被我们遗忘和忽略的精神支柱。 小村庄里 每年都会走出大学生 钱法强,武汉航空测绘学院博士,留学奥地利;钱多秀,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生导师……整整1面墙上,贴的都是历年来从村里走出去的大中专学生。 数字停在150多,时间截止到2013年。“加上去年的,有160多位,而且根据初步了解,今年还会增加。”这组数字的变化,村关心下1代工作组的钱金贤老人很敏感。 村里走出去的大学生,村里很多人都可以1个不落地数出来。恢复高考第1届考上武汉航空测绘学院的钱法强,毕业后到奥地利留学,在欧洲和华人社团中,担任全欧华人专业协会主席、奥中科技交流协会会长。为促进中奥文化交流,钱法强还在奥地利创办了中文教育中心。 钱启仁1家有5朵“金花”,个个学业有成。大女儿钱慧仙,北师大研究生,是北京联合大学教授。2女儿钱天秀,香港浸会大学博士,在中国科学院医药研究所工作。3女儿钱伟华,安徽师范大学毕业,中学高级教师。4女儿钱维东,蚌埠医学院毕业,蚌埠医学院副主任医师、副教授。5女儿钱多秀,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这些并非是村里的个例。墙上的每1个名字,都有1段求学故事。尽管村里只有1300多人,每年的出生率也就保持在十几人,但多年来,村里几乎没有1个失学儿童,上学的梯队可以从小学1年级1直延续到博士、博士后。每年高考后,大钱营村至少会出1两个大学生,从来没落空过。 这条道路连接着两个世界:1个村庄,1个城市;1个渺小,1个广阔;1个静谧,1个喧闹。 连接着它们的是知识,在大钱营村,这是家家户户秉承的信念。1949年以来,这个只有300多户人家的村子,走出7位博士、6位硕士,共160多位大中专生。 有人说,大钱营村像1棵大树的根,深深扎在土里,静谧而默默无闻。它孕育出的学子像繁盛的枝叶1般,伸向天空,分散到各个城市,甚至是世界各地…… 祖宗留下的家风,丢不得 有河流经过的地方,1般是文明的繁衍之地,大钱营村就是这样1个地方,依傍着相传起源于唐朝中期的柳河,守着崇文重教的家风,1代代繁衍生息。 “历史是1个地方的根,记忆是1个地方的形。”钱金贤说,大钱营村的家风史,追根溯源,可以回到600多年前。 相传,明朝洪武2年(公元1369年),因为朝廷的大移民举措,来祖从老家彭城(今徐州)来到柳河岸边。临行前,来祖的父母赠给他1句话:“彭城分事业,颍水润书田。” 这句话,告诫来祖和子孙们两件事:到了颍水岸边,第1要读好书,第2要种好地。文化的奇妙之处,在于1代代传承和创新,随着子孙的不断繁衍生息,这句话成了大钱营人最初的祖训。 “村里的人,大道理是不想听的,反而是1些寓意深刻、朗朗上口的短句子,1听就能记住。”在大钱营,祖训的来历,几乎人人知晓。只是,对于庄稼人来说,这句祖训显得有些文绉绉,读起来总有些别扭。生活中,他们更愿意用“读书可以明理,知识改变命运”这样的话语,来跟孩子们“对话”。 每到过年时,很多村民依旧会把这样的话写成对联,贴在门上。即便到了今天,这个习惯也不曾改变。“毕竟这是祖宗留下的东西,丢不得。” 看得见的成绩 看不见的影响 大钱营村的故事,起源于这句祖训,却又远不止于此。 1些人将家风家训用白纸黑字写下来,记录下穿越百年的历史和风俗,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 在这些朴实的家风中,大钱营村的重教传统1步步走向成熟和完善:建立状元室、公德室、图书室;组建大钱营关心下1代人文展览教育馆;成立关爱教育激励基金联合会;成立家长继续教育学校…… 1项项举措,让大钱营村形成了1种独特的氛围。1年年走出去的大学生们,在这里受到各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了大钱营村的骄傲。 “崇文重教,已经是大钱营村的习惯,像吃饭、睡觉1样自然。”闻集镇副镇长储艳霞说。 这些看得见的成绩,成为大钱营人1代代努力的动力。只是,更多的时候,让大钱营人兴奋的是那些细微、甚至看不见的影响。比如,每逢暑假,村里嫁出去的姑娘,总会带着孩子回娘家,让孩子感受村里的氛围,在村里接受假期教育;再比如,受大钱营村启发,附近葛桥村的1户村民,慕名前来学习,想在家里设立人文展示馆,鼓励子孙后代好好学习……。
3、关于贴对联的知识
区分对联的上下联:上联的最后1个字1般是仄声(汉语拼音
3、4声),下联的最后1个字1般是平声(汉语拼音
1、2声)。若上联和下联的最后1个字都是平声或者仄声,按下面的方法分:
1、按时序先后分。就是时间在前的为上联,时间在后的则为下联;或者说先办的事情为上联,后办的事情就为下联。
2、按语言习惯分。
3、按因果关系分。(就是“因”为上联,“果”为下联。)
4、按场面范围分。(在时间、空间和具体事物上1般是从大到小。)对联的正确贴法: 贴对联时要根据横批的顺序来确定门的上下方向。横批的书写顺序若是从右至左,那么门的右边就是上联(面对门)。横批的书写顺序是从左至右,门的左边就是上联。(面对门)。
4、对联的特点和基本知识有哪些?
对联的特点和基本知识有如下:
1、两部分成双成对。只有上联或只有下联,只能算是半副对联。当然,许多对联,特别是书写悬挂的对联,除了上联、下联外,还有横批。横批在这种是对联中是1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往往是对全联带有总结性、画龙点睛或与对联互相切合的文字,1般是4个字,也有两个字、3个字、5个字或7个字的。
2、在张贴春联时,往往有的人把上下联贴错位置。要区分上下联关键在最后1个字,根据格律规定,上联最后1个字必须是仄声字(普通话3声、4声)结尾,下联则是平声字(普通话1声、2声)结尾。
3、贴对联时应将上联贴在右边,下联贴在左边,左与右则以面对大门或壁柱来分。之所以这样张贴,是因为直行书写都是从右到左,所以念对联也是从右向左念。
4、民间有1种神话的传说:春联即为天上的神仙,当春联撕破后,就会升上天庭,去向玉皇大帝报告家家户户的情况,希望天神能给民间的家庭带来好运等。
5、贴春联最好是除夕早上6点到中午12点之间,把旧春联撕破,表示破除不好的运,有除旧布新的意思。
5、对对联基本常识
对联规则 (1)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2)上联的末1句必须是仄声,下1联的末1字必须是平声。 (3)上下联的句式必须1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4)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1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3声的字)。 (5)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1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
1、
3、5不论,
2、
4、6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4字、5字、6字、7字、8字、9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下面举例以见1斑: 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上联的“祖国”、“山河”和下联的“人民”、“岁月”都是名词,上联的末字“壮”和下联的末字“新”,都是形容词,上下相对,平仄协调,内容与形式都与上述的5条规律符合。 总之,作对联要音韵和谐。语言精炼,合于规律,而又有1定的内容。文字不相对,平仄不协调或把标语口号式的句子分写两行,全不能算是对联。 摘自中华书局《文史知识》编辑部--《怎样作对联》 同时,上下联内容要有1定的联系,但不能雷同或重复,雷同的对句俗称为“合掌对”,如“新年迎5福,春节接3多”,其中的“新年”和“春节”、““迎”和“接”都同意,传统上认为这样的楹联犯制作楹联的大忌。
6、春节习俗之贴对联常识简介
作对联,要合于下列规律: (1)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2)上联的末1句必须是仄声,下1联的末1字必须是平声. (3)上下联的句式必须1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4)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1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3声的字). (5)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只说1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
1、
3、5不论,
2、
4、6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4字、5字、6字、7字、8字、9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 作对联要音韵和谐.语言精炼,合于规律,而又有1定的内容.文字不相对,平仄不协调或把标语口号式的句子分写两行,全不能算是对联. 对上面的介绍的内容,我们可以归结为"4讲",即"字数讲相等,字音讲平仄,词语讲对仗,句法讲对称". 同时,上下联内容要有1定的联系,但不能雷同或重复,雷同的对句俗称为"合掌对",比如"新年迎5福,春节接3多",其中的"新年"和"春节"、"迎"和"接"都同意,传统上认为这样的楹联犯制作楹联的大忌.对文中"'
1、
3、5不论,
2、
4、6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是指
5、7言诗每句的第
1、
3、5字,不拘平仄,当用平声字的用了仄声字,或当用仄声字的用了平声字,皆无不可;而每句的第
2、
4、6字,则须平仄分明,不容更换.皆因
1、
3、5字平仄移易,读音影响不大,
2、
4、6字平仄失调,则读之拗口,乃律诗之大忌,用于楹联创作,也是传统楹联作法之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