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作者遵守学术规范的基本准则包括哪些?亚里士多德学术上有哪些成就
1、科技工作者遵守学术规范的基本准则包括哪些?
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专利法》、中国科协颁布的《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及学术道德规范,要坚持科学真理、尊重科学规律、崇尚严谨求实的学风,勇于探索创新,恪守职业道德,维护科学诚信。应当遵守下述基本学术道德规范:(1)在学术活动中,必须尊重知识产权,充分尊重他人已经获得的研究成果;引用他人成果时如实注明出处;所引用的部分不能构成引用人作品的主要部分或者实质部分;从他人作品转引第3人成果时,如实注明转引出处。(2)合作研究成果在发表前要经过所有署名人审阅,并签署确认书。所有署名人对研究成果负责,合作研究的主持人对研究成果整体负责。(3)在对自己或他人的作品进行介绍、评价时,应遵循客观、公正、准确的原则,在充分掌握国内外材料、数据基础上,做出全面分析、评价和论证。(4)尊重研究对象(包括人类和非人类研究对象)。在涉及人体的研究中,必须保护受试人合法权益和个人隐私并保障知情同意权。(5)在课题申报、项目设计、数据资料的采集与分析、公布科研成果、确认科研工作参与人员的贡献等方面,遵守诚实客观原则。搜集、发表数据要确保有效性和准确性,保证实验记录和数据的完整、真实和安全,以备考查。公开研究成果、统计数据等,必须实事求是、完整准确。对已发表研究成果中出现的错误和失误,应以适当的方式予以公开和承认。(6) 诚实严谨地与他人合作。耐心诚恳地对待学术批评和质疑。(7) 对研究成果做出实质性贡献的有关人员拥有著作权。仅对研究项目进行过1般性管理或辅助工作者,不享有著作权。合作完成成果,应按照对研究成果的贡献大小的顺序署名(有署名惯例或约定的除外)。署名人应对本人做出贡献的部分负责,发表前应由本人审阅并署名。(8) 不得利用科研活动谋取不正当利益。正确对待科研活动中存在的直接、间接或潜在的利益关系。
2、亚里士多德学术上有哪些成就
对科学的分类 亚里士多德把科学分为: 1.理论的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和后来被称为形而上学的第1哲学); 2.实践的科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战略学和修饰学); 3.创造的科学,即诗学。 哲学 亚里士多德首先是个伟大的哲学家,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却抛弃了他的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赖于实物而独立存在。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世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1致的事物所组成的。“质料”是事物组成的材料,“形式”则是每1件事物的个别特征。就像是现在有1只鼓翅乱飞的鸡,这只鸡的“形式”是它会鼓翅、会咕咕叫、会下蛋等。当这只鸡死时,“形式”也就不再存在,唯1剩下的就是鸡的物质。柏拉图断言感觉不可能是真实知识的源泉。亚里士多德却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这些思想已经包含了1些唯物主义的因素。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1样, 亚里士多德 认为理性方案和目的是1切自然过程的指导原理。可是亚里士多德对因果性的看法比柏拉图的更为丰富,因为他接受了1些古希腊时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他指出,因主要有4种,第1种是质料因,即形成物体的主要物质。第2种是形式因,即主要物质被赋予的设计图案和形状。第3种是动力因,即为实现这类设计而提供的机构和作用。第4种是目的因,即设计物体所要达到的目的。举个例子来说,制陶者的陶土为陶器提供其质料因,而陶器的设计样式则是它的形式因,制陶者的轮子和双手是动力因,而陶器打算派的用途是目的因。亚里士多德本人看中的是物体的形式因和目的因,他相信形式因蕴藏在1切自然物体和作用之内。开始这些形式因是潜伏着的,但是物体或者生物1旦有了发展,这些形式因就显露出来了。最后,物体或者生物达到完成阶段,其制成品就被用来实现原来设计的目的,即为目的因服务。他还认为,在具体事物中,没有无质料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质料,质料与形式的结合过程,就是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运动。这1理论表现出自发的辩证法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最大的贡献在于创立了形式逻辑这1重要分支学科。逻辑思维是亚里士多德在众多领域建树卓越的支柱,这种思维方式自始至终贯穿于他的研究、统计和思考之中。当然,他也犯错误,但次数很少。 4因说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界有1种「原因」关系的存在。这种“原因”观念不同于近代以来的“因果”观念,“原因”与“为什么”相对应,并不与“结果”相对应。即“目的因”、“物质因”、“动力因”和“形式因”。 「物质因」(Material Cause) 代表了1个事物从1堆0件、成分、基础、或是原料所组成的存在形式,将物质的构成追溯至0件的部分(要素、成分),接着形成1个完整的(系统、架构、混合、综合、复合、或结合)。举例而言,形成1尊大理石雕像的大理石等原料便是物质因。「形式因」(Formal Cause) 可以告诉我们1个事物是由怎样的定义、形式、形状、本质、综合、或原形所构成的,解释了构成1个事物的基本原则或法则,这只是整个事物(整套原因关系)的其中1部分(宏观结构)。举例而言,雕塑1尊大理石雕像的草稿或设计图就是其形式因。「动力因」(Efficient Cause) 指的是改变事物的动力及起因,研究「是什么改变了什么、而又是什么造成了这个改变」,范围包括了所有事物间的媒介,包括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动力的起源或是被改变的事物。举例而言,将大理石雕刻为雕像的艺术家就是动力因。「目的因」(Final Cause) 指的则是1件事物存在的原因、或是改变的原因,包括了有目的的行动和活动。1件事物的目的因是它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或者说是它之所以改变的原因。这也解释了现代所谓的心理动机,包括了意志、需求、动机、理性、非理性、伦理,所有这些动机都是创造行为的来源。举例而言,1尊完成了的大理石雕像就是艺术家的目的因(目的论)。 天文学 亚里士多德认为运行的天体是物质的实体,地球是球形的,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天体由不同的物质组成,地球上的物质是由水气火土4种元素组成,天体由第5种元素“以太”构成。 物理学 亚里士多德反对原子论;不承认有真空存在;他还认为物体只有在外力推动下才运动,外力停止,运动也就停止;还认为作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重的比轻的落得快(此结论后被伽利略推翻)! 1. 地上世界由土、水、气、火,4大元素组成。其中每种元素都代表4种基本特性(干、湿、冷、热)中两种特性的组合。土=干+冷;水=湿+冷;气=湿+热;火=干+热。 2.在物理学的力学上,亚里士多德的成就也不少,但是最常被提到的,却是他所犯的错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假设是“凡是运动的物体,1定有推动者在推着它运动——是建立在日常经验上。若你看到1个东西在移动,你就会寻找1个推动它的东西(像是我们的手、身体)。当没什么东西推它时,它就会停止移动,是1个推着1个,不能无限制地追溯上去,“必然存在第1推动者”,中古世纪的基督教说“第1推动者” 就是指上帝,并将亚里斯多德的学说,与基督教教义结合。这样的结合让亚里斯多德的学说成为权威学说,1直到了牛顿手里,才建立正确的力学学说。另外,亚里斯多德又认为较重物体的下坠速度会比较轻物体的快,这个错误观点直到十6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从比萨塔上掷下两个不同重量圆球的实验中才被推翻。 还有亚里士多德认为白色是1种再纯不过的光,而平常我们所见到的各种颜色是因为某种原因而发生变化的光,是不纯净的,这种结论直到17世纪大家对这1种结论坚信不移,为了验证之1观点,牛顿把1个3棱镜放在阳光下,阳光透过3棱镜后形成了红,橙,黄,绿,蓝,靛,紫7种颜色组成的光带照射在光屏上,牛顿得到了跟人们原先1直认为正确的观点完全相反的结论:白光是由这7种颜色的光组成的,这7种光才是纯净的。 生物学 他对5百多种不同的植物动物进行了分类,至少对5十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研究,指出鲸鱼是胎生的,还考察了小鸡胚胎的发育过程。 在达尔文之前没有1个人比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对我们了解生物界作出的贡献更多。他的生物学知识很广博,知识来源也很广泛。他在少年时期曾当过医师的学徒,后来又在勒斯波斯岛居住过3年,花了很多时间研究海洋生物。生物学史的各个方面几乎都得从亚里士多德开始。他是将生物学分门别类的1第1个人,并为之写出了专门著作(如动物分类,动物繁殖等1等),他首先发现了比较法的启发意义并理所当然地被尊称为比较法的创始人。他也是详细叙述很多种动物生活史的第1个人。他写出了关于生殖生物学和生活史的第1本书。他特别注意生物多样性现象以及动植物之间的区别的意义。虽然他没有提出正式的分类(法),但是他按1定的标准对动物进行了分类,而且他对无脊椎动物的分类比两千年后林奈的分类更合理。在生理学上他大都采用了传统观点因而并不出色。和他的前辈比较起来,他是1个坚定的经验主义者。他的推论总是植根于他过去的观察。他在《动物繁殖》(De generatione animalium 亚里士多德石像 760b28)1文中曾明确表示从感官所得到的信息(知识)是首位的,超过理智思考所能提供的信息。在这1方面他和经院哲学家中的亚里士多德派完全不同,后者认为单凭推论就能推论出1切问题。 亚里士多德的显著特点是追究原因,他并不满足于仅仅提出“怎样”的问题,而且还提出“为什么”的问题,这在当时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为什么有机体从1个受精卵发育成完整的成体?为什么生物界中目的导向的活动和行为如此之多?他清楚地了解仅仅构成躯体的原材料并不具备发展成复杂有机体的能力。必然有某种额外的东西存在,他称之为eidos。和柏拉图所下的定义完全不同,亚里士多德的eidos是程序目的性原则,在他的思想中这词所表示的意思和现代生物学家的遗传程序所表达的完全1样。和柏拉图相反,柏拉图认定有1种外在的力量用来解释自然界的秩序,特别是它的趋向于复杂化和达到目标的倾向,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自然物按本身的性质而行动,所有的自然现象都是作用过程或过程的表现。由于任何过程都有目的,所以他认为对目的的研究是研究自然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亚里士多德来说,1切结构和生物性活动都有其生物学意义,或者就像我们现在所说的,有其适应意义。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目的之1就是解释这些意义。亚里士多德的“为什么”问题在生物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为什么?”是进化生物学家在其研究中所提出的最重要的问题。关于世界的起源和性质有4种设想:(1)持续时间短的静止世界(犹太-基督教创造的世界);(2)持续时间无限的静止世界(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3)循环变化的世界,鼎盛时期与衰败时期交相更替;(4)逐渐进化的世界(拉马克,达尔文的观点)。亚里士多德坚信世界基本完美无缺从而排除了进化的观点。亚里士多德的先进思想只是近几十年才得到充分肯定。他在过去几个世纪中之所以声名狼籍有几个原因。1个原因是托马斯主义者奉他为他们的权威哲学家,后来当经院哲学声誉扫地时,亚里士多德也就自然地跟着倒了霉。另1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在十6,十7世纪科学革命时期中几乎全部着重点都放在物理科学上。由于亚里士多德发展了著名的生物学哲学,同时不幸地认为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可以同样看待,人们便将他的生物学思想引用于物理学和宇宙学。这样1来就产生了可悲的后果,正如十
6、十
7、十8世纪中培根,笛卡尔以及许多其它学者1再指责的那样。考虑到亚里士多德的大部分研究是如此出色,如此富有创造性,这些学者对他的百般非难与嘲讽真是难以令人理解。随着生物科学从物理科学中解放出来的程度,现代对亚里士多德的重要性的重新评价也随之增长。只是当现在对生物有机体的双重性充分认识了之后才领悟到生长发育和功能的设计蓝图——遗传程序就相当于亚里士多德所假定的造型因素(formative-principle)。几百年来哲学界和物理学界1直对亚里士多德这样的1些博物学家的意见充耳不闻,这些博物学家认为为了从蛙卵形成青蛙,从鸡蛋变成鸡,就必需要有比物理学定律更多的1些东西(Mayr,1976)。这并不需要任何精灵妖魔,所需要的只是承认复杂的生物系统是具有3十多亿年历史的遗传程序的产物。般有什么东西比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遵从同1法则的荒诞说法更能引起消耗无谓精力的争论。现在还没有迹象表明这种见识已经波及到大多数哲学家,不过在生物学家中已经开始认识到这1点。希腊的3种生物学传统在亚里士多德之后仍然继续流行。博物学,特别是植物的描述和分类在TheophrastusS和Dioscorides的著作中达到了新的高度,而Pliny(公元23-79)则对动物学感兴趣,是1位百科全书式的编纂者。生物医学传统到盖论(Galen,公元131~200)时达到高峰,他的影响1直持续到19世纪。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哲学界中,在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噶学派之间产生了分化。伊壁鸠鲁(公元前342—271)及其学派以德谟克利特的观点为依据,认为万物都由不变的原子构成,原子不停地旋转并随机地相互碰撞。伊壁鸠鲁对生物和非生物世界作出了深思熟虑的唯物主义解释,认为1切事物都经由自然原因发生。就地看来生命是由于无生命物质运动的结果。生命如何表现则取决于构型合适的原子如何装配,他的这种解释是非常现代化的。Lucretius(公元前99-55)是他的追随者之1,也是1位同样毫不妥协的原子论唯物主义者。他们两人都反对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思想。Lucretius提出了1种理由充分的论点来反对设计概念。此外他还发表过1些论点,这些论点在十
8、十9世纪又1再被提及。然而他在批评某些原子论者时又极力为亚里士多德辩护,这些原子论者认为通过水与火的偶然相互作用可以产生狮子和橡树。在这个方面,盖伦同意他的意见。 中文《形而上学》封面 伊壁鸠鲁学派的论点主要是针对斯多噶学派的,后者支持泛神论(多神论)并深信世界是为了人类的利益而被设计创造出来的。按照他们的意见,哲学的目的是认识和了解世界的秩序,后来自然神学就导源于斯多噶学派。斯多噶学派不承认机遇是世界的因素之1;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有目的,决定论的。他们是严格的人类中心论者,十分强调有智慧的人类和由本能驱使的动物之间的区别(Pohlenz,1948)。 Lucretius和盖伦以后1直到文艺复兴,生物学中并没有出现真正有意义的事态。就我所知阿拉伯人对生物学没有作出重要贡献,即使有两位著名的,对生物学极感兴趣的阿拉伯学者Avicenna(980—1037)和Aberrhos(Ibn Rosh,1120-1198)也是如此。不过,通过阿拉伯人的翻译才使得西方世界重新认识亚里士多德,这可能是阿拉伯人对生物学史所作出的最伟大贡献,其它的贡献则是更间接的。希腊人是伟大的思想家,但并不重视实验。(Regenbogen,1931)。与之相反,阿拉伯人是伟大的实验家,甚至可以说他们奠定了以后兴起的实验科学的基础。然而通向这最后目标的路程极为曲折,冶金术就是最重要的中间站。 逻辑学及数学 亚里士多德认为分析学或逻辑学是1切科学的工具。他是形式逻辑学的奠基人,他力图把思维形式和存在联系起来,并按照客观实际来阐明逻辑的范畴。亚里士多德把他的发现运用到科学理论上来。作为例证,他选择了数学学科,特别是几何学,因为几何学当时已经从泰勒斯想对土地测量的经验规则给予合理说明的早期试验阶段,过渡到后来的具有比较完备的演绎形式的阶段。但是,逻辑学的3段论法对实验科学确实毫无用处的。因为实验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是发现,而不是从公认的前提得到形式证明。从元素不能再分割为更简单的物体的前提出发,在1890年未尝不可提出1个正确的已知元素表,但是到1920年,再运用这个前提就会把1切放射性元素排除在外。前提既然已经改变,“元素”1词的意义也就改变了。但是,这个事实并不能证明3段论是没用的,也不能就此认定现代物理学是错误的。幸运的是,现代的实验家并不再为逻辑形式而耗费心神了,但希腊和中古时代的科学界却在亚里士多德的权威下,运用演绎法把许多错误的权威说成是绝对正确的,并用欺骗性的逻辑形式进行了许多错误的推论。 教育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主张国家应对奴隶主子弟进行公共教育。使他们的身体、德行和智慧得以和谐地发展。在教学方法上,亚里士多德重视练习与实践的作用。如在音乐教学中,他经常安排儿童登台演奏,现场体验,熟练技术,提高水平。在师生关系上,亚里士多德不是对导师1味言听计从,唯唯诺诺,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敢于思考、坚持真理、勇于挑战。他那“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品格,鼓舞着他把柏拉图建立起来的教学理论推进到了1个更高的水平。 亚里士多德的教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人性论、认识论及其对于儿童身心发展考察的基础之上的。他把人的灵魂分为两个部分,1是非理性灵魂,其功能是本能、感觉、欲望等,2是理性灵魂,其功能是思维、理解、认识等。他认为在人的认识过程中,灵魂的主要功能是感觉和思考。灵魂借助于感觉器官而感知外界事物,那被感觉的东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而承认感觉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他又认为感觉在这里只起到1种诱发的作用,真理和知识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才能获得。因此,亚里士多德的教学目的是发展灵魂高级部分的理性。 亚里士多德为其哲学学校设立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他主张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且在不同时期各有所侧重。幼儿期以身体发展(体育)为主;少年期以音乐教育为核心、以德、智、美为主要内容;高年级要学习文法、修辞、诗歌、文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以及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学科。但不管怎样,重心都应放在发展学生的智力上。他特别强调音乐在培养儿童1般修养上的作用。认为音乐具有娱乐、陶冶性情、涵养理性3种功能,它能使人解疲乏、炼心智、塑造性格、激荡心灵,进而通过沉思进入理性的、高尚的道德境界。在体育教学中,他不同意教师只让学生进行严酷甚至痛苦的训练,要教“简便的体操”和“轻巧的武艺”,着重于让儿童身体正常发展。 政治 《政治学》是古希腊思想家最重要的政治学论著。成书于公元前326年。中译本由吴颂皋、吴旭初据英国B.乔维特英译本(1921年修订版)译出,商务印书馆于1934年出版。1965年8月商务印书馆出版吴寿彭译本。全书在对100多个城邦政制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从人是天然的政治动物这1前提出发,系统论述了什么是对公民最好的国家。全书共8卷103章,按内容可分4部分。
1、第
1、3卷,探讨城邦、政体等基本理论。认为城邦是至高而广涵的1种社会团体,追求最高最广的善业。人类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经家庭、村坊而组成城邦。政体按其宗旨及最高统治权执行者的人数,分为正宗与变态两大类。前者为君主、贵族、共和3种,后者为僭主、寡头、平民3种。
2、第2卷,批驳取消私有财产和家庭的主张,评析当时的各种政制。
3、第
4、
5、6卷,论述现实中的平民、寡头、共和等政体的具体形态、变革原因及其防范措施,提出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共和政体是最稳定的政体。
4、第
7、8卷,论述理想城邦中的道德、人口、疆域、民族性和教育等问题。《政治学》被公认为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开创之作。它所建立的体系和1系列政治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 法学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
3、命题原则包括哪些原则
命题原则包括:(命题原则共有8条,为固定答案)
1、科学性原则。
2、明确性原则。
3、全面性原则。
4、整体性原则。
5、独立性原则。
6、合理性原则。
7、适度性原则。
8、选择性原则。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必须符合测试目的,全面反映测试的要求,以期圆满完成预定任务。覆盖面既要大,又要突出重点,保证试题在所测内容上具有代表性,力求做到各个部分的比例适当。另外,最好有1些学科类综合或学科内综合的题目,有利于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学术论文选题有哪些原则?
选题要考虑到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实际情况,要在了解行情的基础上选题。1般来说,选题要遵循下列原则: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xml:namespace> 1 要在学术上有理论意义,或在实际工作中有现实意义。尽可能选择本学科的重大问题,即大家普遍关心,正在思考、有所争议,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要选择那些老师在课堂上讲明、书里已写清的问题。 2 要摸清自己要研究的课题以前有人研究过没有,研究的成果如何,结论是什么,有哪些需要补充或修订,是不是还有遗留的问题需要进1步研究,从大量文献资料中看出自己的研究课题所要达到的 " 终点 " ,从而找到课题的起点。避免撞车,重复别人的科研劳动,事倍功半。同时,对有人研究过的课题,你重点就要放在 “ 新 ” 上,才有立足之地;对没人或很少有人研究过的课题,参考资料很少,只要观点不谬、论据确凿即可。 3 要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扬长避短,要力求与自己所学的专业对口,以便对研究的内容具有1定的基础知识,使自己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选自己比较熟悉的课题,这样研究起来才有热情,才准备充分、体会深刻,容易写好。此外,选题还要考虑到时间限制和字数限制,如毕业论文要在2个月内完成,投稿论文限字 80000 等。 4 要尽量选小题目,鼓励 “ 小题大做 ” 。题目太大,往往不易写得深刻,流于空泛,或耗时过多。如果选择题目草率,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选题就等于0。因而首先确定个大方向,并逐步把选题范围缩小和具体化。如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问题,就需要进1步确定时期,是先秦文学,唐宋文学还是元明清文学?再进1步考虑研究这1时期文学的什么问题,某1文学运动,某1作家、作品,还是某1作家、作品的某1方面的问题。论题定得小1点,写起来容易把握,论述也容易集中、深刻、小中见大,写出比较好的论文。
5、物理学科中探究教学评价原则包括哪些
物理是研究物质运动规律的科学:关键是能独立应用,掌握物理思想.做题时要尽量画图,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 学习要安排1个简单可行的计划, 改善学习方法.同时也要适当参加学校的活动,全面发展.在学习过程中,1定要:多听(听课),多记(记重要的题型结构,记概念,记公式),多看(看书),多做(做作业),多问(不懂就问),多动手(做实验),多复习,多总结. 用记课堂笔记的方法集中上课注意力.对定理定义必须掌握,几大板块必须学会: 力学中的能量守恒、动量定律、机械能守恒、动能定律; 电磁学中的洛仑兹力、左手定则、右手定则等. 对所涉及的定理定义必须牢牢掌握.遇到题目要注意老师的解题思路.首先要意思到是用办、热、光、电、原子物理5大块哪个知识求解,然后挖掘出已知条件,特别是隐含条件.题目无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进行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然后根据所学知识架好已知、未知的桥梁,独立应用,培养物理头脑. 通过不懈的努力,使成绩1步1步的提高和稳固.对考试尽力, 考试时1定要心细,最后冲刺时,1定要平常心.考试结束后要认真总结,以便于以后更好的学习.眼下:放下包袱,平时:努力学习.考前:认真备战,考试时:不言放弃,考后:平常心.切记!成功永远来自于不懈的努力,成功永远属于勤奋的人.。
6、学术论文的选题原则、选题方法及常见问题
下面是关于学术论文的选题原则、选题方法及常见问题,希望你们喜欢。 爱因所坦曾说过:“提出1个问题往往比解决1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1个问题也许仅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i,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也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选题就是作者在论文写作之前选择自己研究、论证、写作的方向及问题。确定自己研究的大方向。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1步,也是极其重要且具有战略性意义的1步,它决定了作者论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性质与研究方法等。选题是否有意义、是否具有可研究性。直接影响接下来论文写作各步骤开展能否顺利地进行。包括文题的最后确定、论证角度的选择、材料的选取和使用、篇章内容的组织安排等。以及论文能否最终出色地完成。 (1)选题的原则 选题没有固定套路与模式,每个学科领域对论文选题要求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论文选题应该遵循以下几点基本原则。 1.创新性原则。 学术研究最大的意义就在于揭示探讨前人所没有研究或者还未完全解决的课题,是1种具有创新性的脑力劳动。选题是学术论文写作的开端,选题的创新性直接关系到整个研究的创新,选题的创新是衡量学术论文内在价值的关键。选题的创新,就是对于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等较之前人有所突破与不同,具有新颖性与先进性。选题的创新性主要包括3种形式:1是研究领域的创新,就是在学术研究的空白之处去寻求研究课题,寻找前人没有发现和涉及的空白研究领域,这种创新往往会开启1片新的研究领域;2是研究视角的创新,就是在已有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基础之上,找出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和缺失,然后去补充和加深这方面的研究,或为某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3是研究方法的创新,就是在所研究的领域采用前人末使用过或者鲜有使用的研究方法、技术和手段进行研究。研究方法的创新通常是将其他领域的技术方法嫁接到本领域课题研究上来,以求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得出更有价值的研究结果。 2.价值性原则。 选题的价值性原则是指学术论文的选题要有学术研究价值和实践运用价值。选题要么着眼于发现新事物、提出新问题、创设新理论、提出新思想、总结新经验;要么着眼于实际社会需求,能够反映现实生活与科技发展,具有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选题切忌闭门造车,不联系实际,凭空想象,脱离学术发展现状和社会实际需求。 3.科学性原则。 选题应该有严谨的科学理论和鲜明的客观事实作为依据,选题必须符合科学理论和发展现律。选题要以科学理论为根据和指导,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按客观规律来设计研究课题。当然,前人所研究的理论并不1定是完全正确的,研究者要以批判的眼光加以检验吸收。在选题中,研究者既要尊重事实,又不拘泥于事实;既要接受已有理论的指导,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又要敢于突破传统观点的束缚。这是做学术研究应有的辩证科学态度。 4.可行性原则。 在选题中,要充分考虑完成本课题现有的研究条件是否能够帮助其实现研究目的,充分考虑课题方向的可行性,不能脱离现实,否则就难以达到研究预期效果甚至无法开展实际研究。因此,选题要根据白己所在地区、所在单位外部条件、自身研究素质支撑情况和过往研究成果、当前研究领域发展情况等,做1个全面的权衡考量,选择自己擅长且可研究实现的课题方向进行研究。选题的可行性要处理好两对关系:1是大和小的关系。1般来说,大课题的研究价值高,成果的社会影响大,但它比较复杂,开展的条件要求高,不易出成果,小课题涉及范围小,任务单纯,目标集中,容易开展,容易出成果。但研究者不能1味求大,忽视小课题的研究,有的小课题研究往往也会有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的价值并不比有些大课题低。2是难和易的关系。难的课题往往比较有价值,但难度大的课题对研究者主观和客观条件的要求高,需要花更长的时间,更多的精力,而且容易因久攻不克,失去信心,导致半途而废。 (2)选题的方法 1.同步选题法。 同步选题法就是顺应科技发展潮流,把握所研究学科领域热点和前沿问题,将当前学科发展趋势作为出发点,寻找并确定研究课题方向。跟踪学科领域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是获取课题来源的有效途径。学科热点的产生往往有1定的理论背景和现实需要,其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突出。采用同步选题法选题时,需要很高的信息敏感度和信息收集量,能及早注意和预见到即将形成的学术热点。争取较早地参与到热点问题的研究是实现同步选题的关键,如果其他科研丁作者已经着手研究该课题并已经发表了大量学术成果,研究沸点将过,那么再去跟风开展该课题的研究,其研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最终沦为学术垃圾。 2.阶段分析法。 阶段分析法是根据文献统计,确定某1学科所处的发展阶段,然后依据学科的成熟情况来选题。如果说同步选题法主要用来确定1个国家或研究部门的科研主攻方向,阶段分析法则更多地适用于选择具体的研究课题。经验表明,1门学科的发展大体上是呈“s”型,即经过1个时期酝酿之后,进入指数增长阶段,然后按负数下降。这1过程1般要经历4个阶段,即学科诞生阶段、学科发展阶段、学科成熟阶段和学科相对饱和阶段。不同发展阶段,人们对所研究对象认识的深度是不同的,有待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相应的研究方法也不尽相同。所以,选题应该首先了解该学术领域发展历史,明确该研究领域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然后根据各阶段的不同特点,选择、确定研究课题。学科诞生阶段,选题的主要思路是抓苗头,即抓新发现、新现象和新理论;学科发展阶段,选题的丁作特点是以实验研究为主,选题的重点应放在选择实验性课题上,同时为实验设计、加工各种新仪器、新设备,建立测试手段和实验方法;学科成熟阶段,选题重点放在进1步丰富理论,并为验证理论进行必要的实验或实证研究;学科相对饱和阶段,以探索发展规律为目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少,选题要更加注重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 3.交叉选择法。 当前各学科领域都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学科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学科之间的空隙也变得越来越明显,然而恰恰在这种差异和空隙之中堆积的许多边缘性问题可供选题。人类社会许多重大课题也面临着用单1学科难以解释和解决的问题,需要多学科交叉,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才能加以应对。所以,当代科学研究已经悄然进入了1个学科交叉和协同创新的新时代,提倡多学科交叉和协同创新,在多学科边缘交界地带寻找研究方向,是学术论文选题的重要方法。多学科交叉选题,可以将1个学科的研究思路及方法带到另1个学科领域当中去,为研究注入新的活力,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 4.机遇线索法。 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许多重大科研成果往往出现在研究者长期苦思买想、弹精竭虑地钻研某1问题时,突然灵光1现,在偶然中发现意想不到的现象和问题,科学研究往往在必然性中存在着许多偶然性。所以,当研究课题遇到阻塞、停止不前的时候,不妨回头仔细审视遇到的问题与细节,或许在问题细节处就会发现更广阔更有价值的研究方向。当灵感来袭时,研究者应该不失时机地抓住这1闪念的灵感,对灵感进行及时捕捉记录,加以思考整理,使之更加丰满,对其展开深入研究,是极有可能形成比较有价值的研究课题的。俗语说“机会通常是给有准备的人”,在研究过程中的“有准备”,不仅是机遇和灵感出现之前的艰苦探索,更是灵感孕育的基础和前提,并且还应该包括在灵感闪现时能够及时抓住它,有效利用它,发展充实它。 (3)选题的常见问题 在学术论文的选题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下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则可能会使课题难以开展或者最终的论文质量不高。 1.没有收集大量文献资料,盲目选题。 大量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阅读掌握是科学选题的前提,更是学术论文写作的基础。没有文献资料,或者文献资料收集不全面,就不能全面了解课题的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也就难以发现新的研究视角与研究问题。没有现实意义地盲目选题,是无法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的。当然,收集大量文献资料只是选题的开端,在掌握充足资料后,研究者还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被、由表及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大量的文献资料阅读中,找到自己感兴趣且有价值的课题去开展研究。 2.选题陈旧,难以反映时代和科技的发展。 选题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在于该选题是否能推陈出新,选题的创新主要体现在能寻求新思路、新技术、新结论。具体来说,选题的新颖性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第1,选题应是某1研究领域内前人未曾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通过研究在该领域内应有所创新,使之富有新意和时代感;第2,用新的材料或案例,论证前人已经研究方法,论证前人已经研究过的课题;第4,对某1课题前人的研究结论提出质疑,展开验证性研究,提小新的观点。但在实际研究中,由于受知识的局限性、信息的滞后性与设备的落后性等因素影响,研究者选题常常不够创新,难以反映时代和科技的发展。 3.忽视现实条件,选题过大、过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