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天游的文化常识?经典实用的文学小常识
1、信天游的文化常识?
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广大地区的1种民歌形式。这是1部用老镢镌刻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传世巨著,这是黄坡黄水之间的1朵奇葩。其歌词是以7字格223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它便是陕北民歌。在陕北它叫“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曲子”, 在山西被称为“山曲”,在内蒙古则被叫作“爬山调”。
2、经典实用的文学小常识
《不可不知的2000个文学常识》 中国文学 文体、术语、理论 文学 文学也称“语言艺术”,艺术的基本样式之1,它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和手段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通过审美的方式发挥其多方面的社会作用。 国学 “国学”的说法,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在章太炎、鲁迅、王国维、胡适等1大批国学大师的推动下。大盛于20世纪20年代。 国学又称国故。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6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以及历代史学等1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包含经、史、子、集4部分。 体裁 体裁又称“样式”。1般指各种文学艺术作品的类别。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文艺作品结构的稳定形式。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会不断地有新的体裁产生。我国文学体裁大多采用4分法分类,即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每1种文学体裁中,又分为若干样式。 诗歌 诗歌是1种最古老的文学体裁,它产生于劳动中,具有想象丰富。饱含感情,音韵和谐,语言优美的特点。诗歌以情感为直接表现对象,表达人民情感的诗作往往深受人民喜爱,成为不朽之作。诗歌就形式方面而言有格律诗、由诗、散文诗、民歌等;就音律方面而言,有韵诗、无韵诗两类;至于叙事诗和抒情诗,则是按表现内容划分的。 诗、词、曲的区别 诗要求节奏和讲求韵律,诗歌最高成就在唐代;词是1种配乐歌唱的诗体,词的鼎盛时期在宋代;曲是和乐演唱的1种韵文形式,句法更为灵活,盛行在元代。 诗歌的分类 1.按有无完整的故事情节分抒情诗、叙事诗等; 2.按所表现的内容分田园诗、山水诗、讽刺诗、史诗、牧歌、颂歌、哀歌、哲理诗等: 3.按表现形式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打油诗、格律诗、自由诗、十4行诗、散文诗、民歌等。 古诗 广义的“古诗”是指“54”新文化运动以前的1切用古汉语写成的诗。分“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部分。所谓“古”和“近”,是就唐代而言的。唐代形成了1种“格律诗”,当时人称为“近体”,那么对唐以前的诗,便称为“古体”了。 古体诗 唐以前的诗的称呼。它不受格律形式的限制,押韵自由,章无定句,句无定字,字无定声,可长可短,不讲平仄、对仗。它包括《诗经》、古乐府、乐府民歌及6朝以前文人所写的
4、
5、
6、7杂言诗,都称为“古体诗”。 绝句 绝句又叫“截句”,是近体格律诗的1种形式,
5、7言均4句,押韵平仄较自由。就诗歌分类而言,古绝句实际上可视为形式自由的古体诗。 近体诗 近体诗萌芽于南北朝,形成于唐代的“格律诗”。其特点是:章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平仄、押韵、对仗都有1定的规律。它包括“律诗”、“绝句”、“排律”3种。 新诗 新诗是“54”以来形成的1种新的诗歌体式。它冲破了古体诗歌严格的格律束缚,在借鉴外国诗歌的基础上,广泛地吸收我国民歌的优良传统,采用运行加工提炼的白话语言,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愿望、要求。 抒情诗 抒情诗的特点是直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此来反映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它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即使是描绘典型事物也是为了言志或寄情。其志其情,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生活,同特定的社会背景相联系。 叙事诗 叙事诗的特点是以叙事为主,与抒情诗相比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以及生动的人物形象。但它的叙事饱含着诗人强烈的感情,有浓厚的抒情成分。要求把叙事与抒情融为1体。 说理诗 说理诗从广义上来讲包含在抒情诗内,它主要是借助景物描写来阐述深刻的哲理。 自由诗 自由诗的特点是不受格律限制,其字数、句数完全按抒情、叙事的需要而定。多采用口语,有1定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能够比较自由地表现思想感情。 格律诗 格律诗发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朝。指有严格的格式和韵律的诗。它的字数、句数、节数、平仄音调、押韵,都有严格的规定;如果需要变化,也须按照1定的规则进行。现代格律诗,形式比旧格律诗自由,但仍讲求格律。 散文诗 诗歌的1种体式。具有诗的意境又有散文的深刻内涵的散文式的诗体。散文诗篇幅短小,语言精美,常在有限的篇幅中包藏丰富的哲理或发人深省之处,引人联想和揣摩,给人以启迪。它每句无固定字数。整散不1,也不分行排列,呈现出1种参差错落的美,虽形散而神聚,富有诗的神韵。 乐府诗 乐府诗是古代1种与音乐有关的诗体,两汉时最为盛行。汉乐府诗创制了杂志体诗歌以及完整的5言诗,内容有较多的叙事性,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体诗歌的新发展。著名的作品有《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等。 文人诗 文人诗是有些文人模仿民歌的形式创作的诗歌就不再是民歌了,只能说是用民歌形式写的诗歌,属于文人诗。 民歌 民歌是人民群众口头传诵的诗歌后经文人整理而成。 信天游 信天游又称“顺天游”,陕北民歌形式。形式自由灵活;两句1节,可以换韵;多用比兴手法;句子以7言为主,灵活多变。 词 词是1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新型格律诗体。隋唐时期,从西域传入的音乐逐渐和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了燕乐。它与传统的“雅乐”相对而言,称为“俗乐”,当时的词,就是和这种新兴音乐的乐曲相配的歌词。词的名称,是和曲调相对而言的。约从盛唐开始,由乐定词,并开始讲究声律平仄,如李白的《清平乐》和《敦煌曲子词》中的1些民间作品。至中唐作词已渐成风气。刘禹锡、自居易、王建等人填的1些小词,以及当时不少民间词,不仅句度参差,而且声律错落,标志着词体形式已经诞生了。可以说,词是在吸收了近体诗的声律规则以及杂言诗的长短句式基础上形成的。 词的分类 词起源于唐代,最初是酒筵歌席上歌女唱的小曲。这种小曲,当时称为令曲。令曲最多不过56十个字。北宋中期,柳永、周邦彦等人创造了长篇的词调,每首词多至1百数十字。这种词,称为慢词。从令词发展到慢词,中间还经过引、近的阶段。例如“清波引”“祝英台近”、“临江仙”、“风入松”之类,它们字数比令曲多,比慢词少,平均每首为78个字。宋代人把词分为令、慢两类,引、近属于令曲。明代的张挺分为3类:令词日小令,引、近日中调,慢词日长调,而且他规定了5十6字以下为小令,5十6字至9十字为中调,9十字以上为长调。从此以后,明清两代的词选集,差不多都依此分类。按其风格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词牌 所谓词牌。就是词的曲调名称。词牌总共有1千多个。初期的词,曲调与内容是1致的,如白居易的《忆江南》3首。到了后来。曲调、内容才分开。词牌只标明曲调,不再作为题目。 (1)原乐府曲名移作词调名。如“清平乐”、“采桑子”、“杨柳枝”、“石外慢”等。 (2)以本词的字数命名。如“十6字令”、“百字令”、“3字令”等等。 (3)以人名作词调名。如“虞美人”、“沁园春”、“念奴娇”、“昭君怨”等等。 (4)调名取自历史或传说故事。如“菩萨蛮”、“雨铃”、“扬州慢”、“破阵子”等。 (5)用表内容的题目作词调名。如“浪淘沙”、“洞元春”、“探春令”等等。 (6)取诗词语句作调名。如“晴偏好”、“忆江南”、“卜算子”、“忆秦娥”、“西江月”、“鹧鸪天”、“鹊桥仙”、“踏莎行”、“蝶恋花”、“1剪梅”、“渔家傲”、“满庭芳”、“贺新郎”等等。 (7)沿用唐教坊曲名作调名。如“水调歌头”、“浣溪沙”、“朝天子”、“木兰花”、“满江红”等。 竹枝词 唐代乐府曲名。也称竹枝、竹枝子。原本是巴渝(今4川东部)1带的民间歌曲。中唐前期的诗人顾况已有《竹枝词》之作。唐穆宗时,刘禹锡为夔州刺史时,根据民歌改作的《竹枝词》2首、《竹枝词》9首,每首7言4句,形同7绝。其后作者颇多,大都描写人情风土,有浓厚的民歌色彩。唐代的《竹枝词》歌词不甚拘平仄,可歌唱,后用为词牌。 敦煌曲子词 曲子词是隋唐燕乐的产物。燕乐促使大量固定曲度的乐曲流行,声度词成为普遍的歌词创作方法,歌词作为1种文学作品而产生,被称为曲子词。敦煌曲子词,指从敦煌洞窟中发掘出来的作品。它是民间流传的通俗文学,反映了曲子词转变为词之前的形态,与文人的创作有很大的区别。从内容上看,敦煌曲子词主题丰富、题材广阔。从形式上看,朴实自然,流利清新,富于表演性和故事性,是敦煌曲子词的特征。词1般仅以单片或双片成篇,而敦煌曲子词常用多首乃至数十首联章的体裁。 诗词术语:韵、平仄、对偶、用典 韵是1种词诗术语。和谐的声音称为韵,诗1般都要押韵。中国诗歌通常两句1韵,押在双句之末,古体诗的声调较自然,以读来顺口为标准,近体诗则有1定的平仄规律。 平仄是1种词诗术语。中国语言中有平上去入4声,4声中除平声之外,其他都是仄声。 对偶是种词诗术语。1种文章修辞法,可以两事相类,两事相连,两事相偶,也可以两事含义相反,如“口蜜”对“腹剑”。 用典多半是引用历史或神话中的片段。 散曲 散曲是元代韵文的主要形式,起源于敦煌曲子词的民间长短句歌词。但词发展到南宋姜夔等人时就不可以歌唱,而是应用于诗,这样便在民间乐曲的基础上产生1种新诗体,就是“曲”。曲前面再加1个“散”字,是为了与“剧曲”区别。因为散曲在于歌唱,剧曲不但歌唱而且还要有表演动作。我们讲的散曲,主要指北散曲,它比元杂剧出现得早。元曲主要指元杂剧和金元时期的北散曲。散曲和杂剧都称为曲,但散曲是诗歌,杂剧是戏剧。 散曲的分类 散曲基本上分成两大类,即小令和套数。小令又叫叶儿,是散曲的基本单位,它是1首独立的小曲,有1个单独的曲牌名,如《水仙子》、《新水令》等,不同的曲牌不仅字数不同。每句的长短不同,而且平仄和押韵也不1样。如果作者表达的内容比较复杂,1支小令难以容纳,还可以把两3支宫调相同、音律能协和连唱的小令连结在1起(最多只能3曲)。这种形式称为带过曲,即1曲带上另外12支曲子的意思。带过曲的组合有1定规律,它必须内容衔接、节奏和谐、浑然1体。带过曲仍属小令范畴,不过是小令的变体。套数又叫套曲,它吸收了宋大曲、转踏和诸宫调的联套方式,把同1宫调的许多曲子连缀在1起。套曲要求有头有尾,少则两3曲,多则不限。多达3十支以上的套数,连缀时有1定的顺序,1般用12支小曲开端,用“煞调”“尾声”结束。套数必须1韵到底。它标调的方式是以宫调和第1支曲的曲牌作为调名,如马致远的名曲《双调·夜行船》、《秋思》由7支曲予连缀而成,而第1支曲子《夜行船》就和宫调名列在1起,作为套曲的标名。 元杂剧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散曲是入乐的抒情诗。杂剧是1种戏曲形式,是在民间戏曲、宋金院本(指行院演剧所用的脚本)、诸宫调等基础上融合歌舞、讲唱、滑稽戏等各种表演艺术而形成的。它将属于同1宫调的两个以上的曲调编排起来。组成“1套”,然后“1套”联接“1套”,成为规模宏伟的长篇叙事诗。 南戏 南戏是宋元时期流行在我国南方地区的用南曲演唱的戏曲艺术;民间俗称戏文。因起源于浙江温州(永嘉)地区,故又名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南戏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第1个阶段大约在北宋末年,南戏初为民间歌舞的小戏。第2个阶段在南宋时代,南戏进入临安和其他城市,吸收各种艺术的长处,如宋杂剧、诸宫调、唱赚、大影戏等,发展成为大戏。今存《张协状元》,就是这个阶段的南戏作品。第3个阶段是元代初期到中期,南戏文与北杂剧互相交流,互相影响,使得南戏又获得比较完美的形式。今存《宦门子弟错立身》和《小孙屠》,都是这个阶段的南戏作品。第4个阶段是元末明初时期,南戏更有了突出的发展,而北杂剧却出现了衰落的趋势。《琵琶记》和“荆、刘、拜、杀”等南戏名剧,相继出现。这种新发展,为后来明代南戏系统的4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宋元话本 是指宋元时代说话艺人表演所用底本。宋元说话艺术分为小说、讲史、说经等。小说家的话本称为小说,均为短篇故事。按题材又分为灵隆、烟粉、传奇、公案、朴刀、杆棒、神仙、妖术等8类。现存的宋元小说话本约有34十篇,见于明人编印的《清平山堂话本》和《古今小说》等书。其中较著名的作品有《错斩崔宁》等。讲史家的话本称作平话,篇幅较长,演说历史故事。作品有《新编5代史平话》、《3国志平话》、《大宋宣和遗事》等。说经是讲说佛经故事,没有话本流传。话本是民间口头文学的创作形式,继承了志怪传奇等古代小说的传统,对后世白话小说的发展影响很大,如《水浒传》、《3国志演义》、《西游记》等明清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便是宋元话本继续发展的产物。 宋金诸宫调 诸宫调是北宋时兴起的1种说唱技艺。因集合若干套不同宫调的不同曲子交替演唱,所以得此名称。诸宫调演唱的方式。是有说有唱,以唱为主。每段曲词唱完后,有较短的说白,以便另起宫调接唱下曲。每段曲词都组成套曲,仅各别处用单曲演唱。 ……。
3、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1项是 A. 小说的要素包括人物、故事情节和社会环境。故事情节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B. 《回延安》这首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抒发了诗人阔别十年重返革命圣地延安时的情怀。 C. 导语是新闻的第1句话或第1段,大多是简明地概括报道事实或中心。 D. 为了使说明对象
A。
4、贺敬之和信天游的文学常识?
贺敬之,中国著名诗人、作家,代表作《回延安》。信天游是陕北地区最主要、最有代表性的民歌体裁,它是1种随意性极强、不受限制、心口漫唱、尽情抒发的山歌,也被称之为“山曲”、“爬山调”、“顺天游”。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1项是 A. “8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1种文体。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8部分组成。 B. 《王贵与李香香》是现代诗人贺敬之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的长篇叙事诗。 C. 词,又称“长短句”,大致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中调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