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基本的生物学常识,生物七年级上册提纲知识点总结
1、有哪些基本的生物学常识
有哪些基本的生物学常识 生物科学专业 生物科学是从分子、细胞、机体乃至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研究生命现象的本质、生物的起源进化、遗传变异、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物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接受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1定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培养具有扎实的生物科学理论基础,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1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有: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生理学、植物生理学、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生物统计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结构生物学等。 生物技术专业: 生物技术是1门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酶工程、生化工程等领域的综合性学科。这1学科强调应用生物学的现代知识和技术,以获得产品或服务为目的,进行各种生物资源包括生物分子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发展可能产业化的生物工艺。这1学科在医药、农牧渔、化工、环境、能源及军事上都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该专业坚持基础理论与开发应用研究并重,结合华南地区特点,着重向医药生物技术、微生物工程与资源微生物学以及农业生物技术方向发展。 该专业特别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较好的外语和计算机基础,并且具备广泛、坚实的生物化学鱼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现代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够适应新世纪科学及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学生毕业后相当1部分能进入国内外的研究生院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课程,其他可从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生化制备、环保工程及食品饮料、氨基酸、抗生素、有机酸、酶制剂等产品的研究开发工作,也能从事生化分析和微生物分析监测等工作。 生态学专业: 生态学是1门涉及生物与环境、生态规划与工程、环境评价、自然资源管理、生态与经济发展等领域的 该专业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具有从事基础与应用研究或管理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学生毕业后处课在国内外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外,还适合在高等学校、科研部门、政府机关、企业等单位和部门从事教学、科研或环境保护、城市规划、资源管理、商品检疫、食品、医药卫生等方面的管理或科技开发工作。
2、生物7年级上册提纲知识点总结
。
3、高中生物怎么总复习,重要的知识点有哪些?谢谢关注,急......
。
4、下列有关生物的常识说法,错误的是( )。
C草本,是1类植物的总称,但并非植物科学分类中的1个单元,人们通常将草本植物称作“草”,所有重要的粮食作物都是草本植物,如小麦、粟米、玉米、大麦、高粱等,可以供人类食用,A项正确。蜘蛛的网是多种多样的,有皿状的,有帐篷状的,有漏斗状的,有车轮状的,但蜘蛛织网又有其规律。它先在树枝、墙角4周固定1些丝,然后用少许丝在中间织成1个白点,作为网的中心,再从中心向外,绕着圈子盘旋起来,用1根极细的丝在半径上作出1螺旋线,从中心向外盘旋,而且相互平行,但向外围的螺旋线,1圈比1圈稀,故B项正确。“夜猫子”是猫头鹰的别称,C项错误。仙人掌原来生活在沙漠干旱的气候条件下,长期适应的结果造成了叶变成刺状,茎粗壮肥大储存水分。气孔白天关闭,夜晚开放,释放氧气,对人的健康是有益的,D项正确。故本题选C项。
5、高中地理常识有哪些?
大概有1下这些: 第1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1.反映物质运动的地理规律和原理:(强化综合思维能力)
1、8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2、地球运动:自转(方向、周期、速度)和公转(方向、轨道、周期、速度、黄赤交角)特征。 2.反映空间分布的地理规律和原理:(训练空间思维、地图能力、分析比较能力)
1、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
2、太阳的外部结构;
3、银河系中恒星的分布;
4、太阳系中行星的分布;
5、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变化;
6、地球公转线速度的变化;
7、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空间移动;
8、经度分布规律:向东增大的为东经,向东减小的为西经;
9、纬度分布规律:是向北增大的为北纬,向北减小的为南纬; 1
0、经纬网格形状随纬度的变化规律:网格越向高纬度变形越大; ⑾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从太阳直射纬线向南向北逐渐减小; ⑿昼夜长短随纬度变化。 3.反映时间变化的地理规律和原理:(强化综合思维能力,图像判读能力)
1、太阳活动周期(11年);
2、地球自转周期(恒星日、太阳日、昼夜更替);
3、地球公转周期(到达两分两至、近远日点的时间,公转速度随时间变化);
4、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周年变化;
5、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
6、昼夜长短随季节变化;
7、晨昏线的变化;
8、北半球各地--太阳出没方向随季节的变化。 4.反映因果关系的地理规律和原理:(强化综合思维、演绎推理能力)
1、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2、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4、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5、昼夜交替的影响;
6、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旋和反气旋,3圈环流、季风环流、洋流、河流两岸的侵蚀现象等)。 5.其它--太阳直射点与地球的关系:
1、1个时刻:太阳直射地球表面1个点;
2、1个太阳日:太阳大约直射地球上的某条纬线圈;
3、1个回归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绕行约365圈。 第2单元 大气
1、物质运动的地理规律(强化综合思维能力--注意示意图) 大气运动:热力环流、3圈环流、气旋和反气旋、季风环流
2、反映因果关系的地理原理(强化综合思维、演绎推理能力) (1)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太阳高度、大气的状况、地势)。 (2)大气的热力作用(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3)热力环流的形成。 (4)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几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5)影响大气环流的因素。 (6)影响天气的因素(锋面和气旋)。 (7)影响气候的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或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
3、反映空间分布的地理规律(训练空间思维、地图能力、分析比较能力) 地理分布规律可以分为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宇宙空间3类: 1.水平方向上的分布规律(数量多,地位重要): (1)冬夏季气温水平分布规律(世界,中国,等温线图)。 (2)气压带、风带(3圈环流)的分布。 (3)冬夏季气压中心分布(等压线图)。 (4)年平均降水量分布(世界、中国)。 (5)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 (6)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掌握概念的基础上掌握分界线,注意与其它地理界线的区别)。 2.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因数量相对较少,往往被忽略): (1)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名称、位置、成分、温度变化、空气运动、天气)。 (2)气压垂直分布(等压面图)。 4.反映时间变化的地理规律(强化综合思维能力,图像判读能力) 时间变化规律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周期性和非周期性的。 1.周期性变化规律(以日、月、年为周期): (1)太阳辐射日变化、年变化。 (2)气温日变化、年变化(初中)。 (3)各气候类型降水季节变化。 (4)气压年变化、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5)季风、海陆风、山谷风。 2.长期性变化和过程性变化: (1)气候中长期变化(气温、降水)。 (2)锋面天气过程。 第3单元 陆地和海洋
1、物质运动的地理规律: (1)水循环:3种类型(海陆间大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循环),各种水体之间的互相转化,河水的补给类型。 (2)地壳物质循环:地壳运动(板块运动)、火山、地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形式,3大类岩石通过内、外力地质作用相互转化。 (3)生物循环:示意图。
2、反映因果关系的地理原理: (1)内、外力地质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2)板块构造学说。 (3)影响洋流的因素。 (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5)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6)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 (7)影响河流径流量的因素(降水、气温、流域面积)。 (8)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大气、岩石、水等圈层的以及生态平衡)。 (9)影响植物分布的条件。
3、反映空间分布的地理规律: 1.水平方向上的分布规律: (1)地震、火山的分布。 (2)重要地形区分布(世界、中国)。 (3)6大板块分布(各板块上分布着哪些大陆、海洋)。 (4)流水作用、风力作用、冰川作用等外力作用的人分布。 (5)海水温度分布规律(难点是在等温线图上分辨别南北半球、海陆或季节)。 (6)海水盐度分布规律(纬度、经度两个方向)。 (7)洋流分布。 (8)渔场分布。 (9)主要河流的分布(世界、中国)。 (10)中国的内流区和外流区,水资源分布。 (11)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地带性和非地带性)。 2.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 (1)地球的内部和外部圈层。 (2)海水温度垂直变化。 (3)山地自然带及植被的垂直变化。 4.反映时间变化的地理规律: (1)流水侵蚀、搬运时间变化(如泥石流、滑坡)。 (2)风力侵蚀、搬运时间变化(如沙尘暴)。 (3)河流径流年变化(随降水、气温变化)。 (4)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冬逆、夏顺)。 (5)生物生长周期。 第4单元 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
1、反映因果关系的地理原理: (1)渔场形成的条件(3方面)。 (2)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3)水能资源形成的条件。 (4)气候资源对农业、建设、交通的影响。
2、反映空间分布的地理规律: (1)太阳辐射能分布(中国)。 (2)海洋渔业资源的分布。 (3)海洋矿产资源的分布。 (4)港口分布的特点。 (5)海洋污染物分布特点。 (6)陆地自然资源分布的共同特点和规律。 (7)台风、干旱。 (8)地震、火山、泥石流和滑坡。 3.反映时间变化的地理规律: (1)厄尔尼诺(2-7年)。 (2)台风、干旱。 (3)火山、地震(活跃期、平静期交替)。 (4)太阳辐射能分布(中国)。 第5单元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反映因果关系的地理规律: (1)农业的投入和产出关系。(2)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3)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4)工业的投入和产出关系。 (5)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6)工业发展与区位关系。 (7)污染污染严重的工业区位选择。(8)工业联系与工业地域的形成。(9)工业的集聚和分散的原因。(10)传统工业衰落的主要原因。 (11)新兴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2.反映空间分布的地理规律: (1)地域性:如,农业地域类型分布;中国农业地域差异(东部与西部,北方与南方);主要粮食作物分布;中国的商品粮和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 (2)世界主要工业区及其工业中心。 (3)中国主要经济地带、工业基地及工业中心。(4)中国对外开放地区、经济特区。 3.反映时间变化的地理规律: (1)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小麦为例)。 (2)工业的发展历史(3次技术革命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4.其它:(1)工业生产的特点 第6单元 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 (1)城市的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2)沿海开放城市。 (3)世界城市群、带。 (4)中国特大城市。 (5)城市的出现需具备两个基本条件。(6)城市化过程和进程特点。 (7)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问题的措施和新城市发展模式。 第7单元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1.反映因果关系的地理规律:(1)影响交通运输线的因素。(2)影响交通运输点的因素(港口、汽车站、航空港)。(3)影响商业网点形成、密度、效益和组织形式的因素。 2.反映空间分布的地理规律: (1)国道、地方性公路布局原则。(2)城市交通网布局的原则。(3)商业街布局的原则。 3.其它:(1)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2)城市交通运输的主要特点。 (3)城市交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4)国际贸易的基本格局。 第8单元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4)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5)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规律。 (6)循环经济模式(工厂清洁生产、生态农业)。 高中地理选修1
1、人口与环境:1.反映因果关系的地理规律:(1)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2)影响人口生育率的因素。(3)影响人口死亡率的因素。(4)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资源、生态)。(5)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因素。(6)人口素质对环境的影响。(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8)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2.反映空间分布的地理规律:(1)世界和我国人口分布特点。(2)人口增长模式的空间分布规律。3.反映时间变化的地理规律:(1)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变化规律。
2、城市的地域结构:(1)城市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分布及其区位特点。(2)城市的地域结构特点。(3)城市功能分区形成的主要因素。(4)城市的布局形式。城市功能区合理布置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