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急求啊!高中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的框架!非常感谢!
1、各位,急求啊!高中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的框架!非常感谢!
高中新课程政治必修1知识要点 《经济生活》
1、生活与消费 (1)神奇的货币 1.货币的含义和本质: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1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1般等价物。 2.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1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3.纸币: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否则,会引发通货膨胀或导致通货紧缩。 4.信用工具和外汇: 常用的信用工具有:信用卡、支票、汇票等。 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l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汇率是经常变动的,而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对我国和世界的金融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对待金钱的正确态度: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2)多变的价格 1.影响价格的因素 (1)供求影响价格。 (2)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2.价格变动的影响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1般说来,价格上升时,需求量会减少;价格下降时,需求量会增多。
2、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3、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1、调节生产。
2、提高劳动生产率。
3、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3)多彩的消费 1.影响消费的因素 消费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消费品价格。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等也能成为影响消费的因素。 2.消费的类型 消费按不同的标准划分会有不同的类型。按产品类型的不同,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按交易方式的不同,可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按照消费目的的不同,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3.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的含义: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的含义: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被称为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大小与消费结构的关系: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4.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人们的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 生活方式的变化推动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更新,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不同消费观念之间的激烈碰撞。我们要做理性的消费者,践行正确的原则:量人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投资与创业》 (1)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公有制的地位、范围: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含义、地位、作用,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4)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第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的优势。第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5)个体、私营、外资经济等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6)为什么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2)企业与劳动者 1.公司的含义及其类型, 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并以股份形式构成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除国有独资公司外,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有两种,即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结构等优点。 2.公司的经营与发展1)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2)公司要依*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3)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那些经营管理不善的的企业会被兼并或面临破产。 3.劳动和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每个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树立自主择业观,树立竞争就业观,树立职业平等观,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4.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我国劳动者享有的权利包括: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i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劳动者如何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自觉地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 (3)投资的选择 1.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储蓄存款都能获取利息。利息的计算公式为: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在我国,存款利息收入的20%要作为税收上缴国家。目前,我国的储蓄主要有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两大类。 商业银行是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有3类:存款业务,贷款业务,结算业务。 2.股票、债券和保险 (1)高风险、高收益同在——股票 股枭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票凭证。股票代表股东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股东不能要求公司返还其出资。股票投资的收入包括两部分:1部分是股息和红利收入。另1部分收入来源于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股票是1种高风险的投资方式。 (2)稳健的投资——债券 债券是1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1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目前在我国,根据发行者不同,主要分为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在3者中,国债信誉最高,流通性最强,风险最小,收益最小;企业债券信誉最低,流通性最差,风险最大,收益最高;金融债券居中。 (3)规避风险的投资——保险 在我国,保险分为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两大类。近几年还出现分红保险等新险种。订立保险合同的原则:公平互利、协商1致、自愿订立的原则。 3.存款、股票、债券和保险4种投资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1般说来,收益高的投资方式,则安全性较小。认清各种投资方式的利弊,才能更好地规避风险,使自己的资金保值增值。
3、收入与分配 (1)个人收入的分配 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了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其他多种分配方式,主要包括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2.兼顾效率与公平 效率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公平主要是指收入分配的公平。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着根本区别。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1致性。1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1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2者又存在矛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兼顾效率与公平,要允许和鼓励1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兼顾效率与公平,必须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 (2)国家收入的分配 1.财政收入与支出 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财政收入及其形式:国家通过1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根据国家取得收入的具体渠道,财政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制约。 财政支出及其种类:财政支出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财政支出按具体的用途,可以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所谓财政收支平衡,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1定范围之内。 2.财政的巨大作用 (1)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家财政可以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国家财政可以调控经济平稳运行;国家财政可以促进经济结构合理优化;促进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 (2)人民生活有保障: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财政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财政是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3)征税和纳税 1.税收及其种类,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有国就有税。 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理想、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源泉。有税必有法。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税收的基本特征: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税收的3个基本特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目前在我国,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是影响很大的两个税种。 增值税的含义、纳税人、基本税率及其作用。 个人所得税的含义、纳税人及其征收对调节收入的作用。 2.依法纳税 纳税人与负税人的关系:纳税人不1定就是负税人。纳税人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负税人是最终承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不1定每个公民都是直接的纳税人,但人人都是商品和劳务的消费者,因而都是实际的负税人。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4种违反税法的行为:偷税、欠税、骗税、抗税。 公民要增强纳税人意识: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
4、面对市场经济 (1)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调节 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是由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的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决定的。 市场经济的含义: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市场配置资源主要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来进行的。 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市场能够及时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市场在竞争中实现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市场在竞争中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市场秩序 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意义: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1)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市场规则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 (2)建立社会信用制度: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为此,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3)每个经济活动的参与者都必须树立知法、守法及诚信等观念。 3.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因此,如果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1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 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基本标志。(2)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3)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加强宏观调控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5.加强宏观调控 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加强宏观调控,不只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更是由我国的 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宏观调控的含义、目标及手段。宏观调控,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2)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1.总体小康水平 至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全面小康社会 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主要有以下几项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基本实现工业化;3大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 4.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 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如何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1)要进1步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 的水平和效益。(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3)统筹城乡发展。(4)统筹区域发展。 (3)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经济全球化趋势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载体:经济全球化是通过跨国公司实现的。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 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有利影响: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现阶段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发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1)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两极分化更加严重。(2)经济全球化导致风险全球化,加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态度: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3.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1)世界贸易组织的地位和作用。(2)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 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的影响。 4.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对外开放成为我国1项长期的基本国策。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新形势下我国对外开放的决策: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 我国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的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